关于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都有哪些
1、如果儿童任意地让自己不论去做什么而不去劳动,他们就既学不会文学,也学不会音乐,也学不会体育,也学不会那保证道德达到最高峰的礼仪。————(希腊)德谟克里特
2、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的感官上,而最强烈,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佚名(关于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都有哪些)。
3、 一指之穴,能涸千里之河;一脔之味,能败十世之德。(清·唐甄)
4、“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淡所以不腻,才能持久。——佚名
5、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不知从何时兴起的抓拍之风:沉溺于手机的便捷,抓拍无止境,连啃着鸡腿、喝得烂醉、满脸通红的镜头都搬上网络真的美吗?外出旅行时,也请心怀悲悯,不要动辄就将镜头对准老幼妇孺,除非你是想用这些照片做一些公益传播,唤醒都市里麻木的人群。否则,递上一瓶矿泉水、帮忙扶一把,或者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资助,更能帮助他们重现笑容。(关于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都有哪些)。
6、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贵显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而道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朽的神明。莎士比亚
7、释:山不在于高低,山上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水里有了龙就灵验。
8、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
9、我觉得,与规章制度融合的随意才算是唯一的随意。随意不但要同规章制度和社会道德共存,并且还倏忽缺不上他们。
10、兰芳不厌谷幽,君子不为名修。------《养正遗规》
11、杜鹃:传说中古代蜀国的国王望帝所化。望帝把帝位传给丛帝,丛帝后来有点腐化堕落,望帝便和民众一起前去劝说丛帝,丛帝以为望帝回来夺取皇位,就紧闭城门,望帝没有办法,但他誓死也要劝丛帝回头,最后化成一只杜鹃进入城里,对着丛帝苦苦哀哀的叫,直到啼出血来死去为止。
12、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道德的名言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爱默生
13、主动心是发展之母,自贱心是沉沦之源,故主动心不能无,自贱心不能有。
14、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5、在人的潜意识里,人的性欲一直是处于压抑的状况,社会的道德法制等文明的规则使人的本能欲望时刻处于理性的控制之中。——弗洛伊德
16、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
17、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狄德罗
18、良知是一种依据社会道德规则来分辨自身的本能反应,它不只是一种工作能力;它是一种本能反应。
19、●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贝多芬)
20、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21、道德修养是人安身立命之本,是国家兴旺发达之基。下面我们整理了一些道德修养的相关名言警句,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提升道德类主题申论作文的深度和文采。
2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3、培养她们有吃苦耐劳作的精力,纯洁高尚的社会道德,博大活化能容下新时尚的精神实质,也就是能在全球新时尚中游水,不被吞没的能量。
24、“精卫无穷填海心”用精卫填海这个典故作为力量虽然微弱,斗志却极坚强的象征。这句诗歌借精卫填海典故表达了自己,同时也勉励梁氏──要像精卫那样,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定决心。
25、集体是社会的有机体,……教师的使命就是创造这种模范的组织,爱护它,改善它,把它传给新的教师。这并非在两个人之间来讲道德,而是对于集体的正常成长的技巧而聪明的领导,这就是教师的使命。——马卡连柯
26、骄谄,是一个人。遇胜我者则谄,遇不知我者则骄。——申居郧
27、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布莱希特
28、10)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29、劳动者是人们存有的基本和方式,是一个人在体能、聪慧和社会道德上臻于完善的原动力。
30、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马卡连柯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篇骄傲道德导致丰盈,然后导致贫困,最后导致声誉扫地。——(美国)富兰克林
31、我奉劝天帝(这里指朝庭)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32、不要让儿童的思想和心灵接触到不正义的事情时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是迈向道德发展的更高境界的一个台阶。——苏霍姆林斯基
33、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