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
1、而且,这些古文字都也体现出先民质朴与纯粹的表现力,有些文字就像幼儿的涂鸦一样可爱。
2、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益所创。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
3、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 ,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4、中国的古文字学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然而出于种种原因,又是一门罕人问津的冷僻学科,过去甚至被称为“绝学”。建国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繁荣开展,新发现古文字材料层出不穷,古文字学的实用价值日益显著。但是这门学科的研究力量仍很薄弱,同摆在面前的繁重任务很不相称。这种形势,限制了古文字学本身的发展,也不利于考古学和整个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能看到不少年轻同志愿意学这个冷门,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5、读古书,首先要读常见书,不可偏好孤本秘籍。最普通的如《史记》,司马迁写作时将《诗》、《书》、《左传》、《国语》等熔于一炉,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基本材料,三家注虽不理想,内容却很丰富,足资参考。有人以《史记》为常见,不值得细读,甚至治学多年,还没通读过《史记》,这是不足为训的。
6、(2)王献唐:《古文字中所见之火烛》(王献唐遗书),齐鲁书社,1979 年,72 页。
7、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8、 说起刘钊与这位组建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被誉为“在老一辈学者的基础上,把甲骨文字的考释向前推进了一步”的裘锡圭先生之间的渊源却是从一封封信件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初,刘钊还是吉林大学的一名大学生,而彼时裘锡圭先生则已是业界赫赫有名的学者。刘钊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依照裘锡圭单位地址给他写了第一封信,信里皆是在古文字学习研究中产生的困惑。
9、 刘钊说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一直是冷门的、边缘化的领域,因此更需要研究者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我一直和我的学生说,做这行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古文字研究的心,有爱心才能坚持。”在如今社会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古文字研究者却得转身向后看,在古时的文化、历史、艺术等领域中寻求突破。
10、1)三只手:掱(pá),望“文”生义,此字意为窃取他人身上的财物。
11、第断链。汉字比较于其他文字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传承性,从三千多年以前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简体字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是国内学者比国外学者占优势的地方,因为我们一直在使用这种文字,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字都传下来了。秦始皇采取的“书同文”政策,就是用秦文字统一了六国文字,因此而造成的结果就是,时至汉代,被统一的六国文字便成了“古文字”。与我们今人所理解的古文字一样,汉代的绝大多数人因为不使用也不认识了,只限于少数学者能够识读这些古文字。秦始皇“书同文”政策在国家统一上的重大意义和长远影响我们不能否认,但是给文化造成的损失也不能否认。直接影响就是汉代人不能顺利识读古文字。《说文解字》这部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时至今天,大量的先秦文献出土,大量的古文字出现。这些材料甚至是司马迁等汉代学者都没见过的,例如甲骨文、楚简的许多逸书等等。所以,面对这类前人学者都未曾见过、在历史上出现了断链的材料,今人想要解读,其难度可以想象!
12、在汉字学课上我提出过一个概念——“完全释字”。那么,什么又是“完全释字”呢?举个例子:图三是郭店简《老子》中的一句话,隶定过来就是“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对我们来说,和今本《老子》对照读出来并不难。但再深入解读时,“亡又”为什么可以读为“无有”?如果这词是第一次出现,就要懂得古音了,否则怎么敢这样读呢!再者,还要会分析字形结构。所以,根据今本对读出来是第一步。第二步,了解文字的表层结构和意义。第三步就是分析文字的深层结构。例如第一个字“绝”,为什么释为“绝”呢?《说文》中,“,短丝也。”今天我们写成左边一个“纟”右边一个“色”,但这与“绝”有什么关系呢?许慎跟我们有同样的疑问,他继续解释道“从纟从刀从卩”。为什么“从卩”?许慎和我们都说不明白。后面接着解释,“,古文绝。象不连体,绝二丝。”许慎《说文》体系里的“古文”就是六国文字。《说文》中的古文绝,二丝是分开的。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所谓一个“幺”,两个“幺”,四个“幺”其实都是“丝”的象形,都代表丝线一类,后世才出现若干分化。《老子》中的就是横置的“刀”刃部经过“幺(丝)”,结果就是“断丝”,也就是“绝”。所以,我们知道这个字形记录的是“绝”这个词,这个字的表层结构是从刀从丝,深层结构是以刀断丝。到了这一步,才能说这个字完全认出来了。
13、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
14、1) 马的朋友:骉(biāo),众马奔腾的样子。康巴汉子必备名字。
15、 商博良释讳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方法是:对石碑上的文字进行比较,先设法挑选出埃有最后一个法老王族托勒密王朝时期的象形字,随后再想方法辩认出其他象形文字的词意。商博良于1822年将自己的发现公诸于众。
16、吐火罗文是在中国新疆发现的,后来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吐火罗文有东西两种方言,分别称为焉耆语和龟兹语。从中也能够看出古人的智慧是非常厉害的,连文字也会分成两种方言。
17、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草书→ 楷书 → 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
18、第要掌握音韵、训诂的相关原理。例如分析形声字时,表音偏旁的确定需要古音,不能用现在的读音来衡量。再如,新材料中出现了以往未见过的古义,在确定这类遗失的古义时需要符合训诂的规则,进而知晓求得意义的方法。
19、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20、隶变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1、 这项在外人眼中冗长、繁琐、枯燥的工作在刘钊的叙述中却被形容为“每一个被考释出来的古文字都是我十月怀胎‘产’下的孩子,怎么会不爱它们呢?”刘钊指着一个甲骨文耐心解释道,“你看,每一个字都像是一幅画,每一幅画里都在无声地述说着一个故事,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源泉。”
22、首先就是文字,从《说文解字》往前推,我们需要掌握文字理论、文字字形、古文字最新的研究成果等等,这些都是研究的基础。
23、恰恰展现了我们祖先,在文明的初始阶段的精神世界和丰富想象力。
24、“我们已无法听到古人的声音,但是我们的古琴曲留下来的是古人的声音,让你能理解当时人的心境,对自然万物的理解。”在日本的时候,范常喜常在办公室弹琴,经常会吸引日本的友人过来聆听。古琴帮助范常喜思古的同时,也让他静下心来,冷静地思考自己未来的路。
25、初學古文字者,不要迷信名家、書籍,還是要經過考慮和核對,此外,要想在考釋古文字方面取得成績,還必須對《説文解字》給予足夠的重視。
26、籀文(zhòuwén)古汉字中一种书体的名称。又称籀文或"大篆"、"籀书"。籀文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27、2001年,范常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西南师范大学文献所的硕士研究生,师从喻遂生教授学习汉古文字和纳西东巴文。2004-2007年在中山大学中文系读博期间,他师从陈伟武教授接触了大量出土战国秦汉文字材料,期间积累了许多未能解决的问题,这也成为以后吸引他继续从事研究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