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简介
1、当罗马帝国的军队逼近耶路撒冷,犹太民族因拒绝将皇帝置于上帝之上而屡次遭到攻击。迦南最终被攻克,神庙被摧毁,犹太人从此流离失所,分布在罗马帝国各地。然而正因此,犹太民族强大的精神迅速了弥补了罗马帝国的精神不足,基督教也成为了罗马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黑格尔认为,基督教中蕴涵着的两个关键原则为现代时期的到来做了铺垫:
2、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观念”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绝对观念”的最好国家制度,所以黑格尔的哲学是为普鲁士专制制度辩护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黑格尔简介)。
3、当然,如果你自己去读中文版的《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出版),你会发现目录的内容一样,编排略有不同。中文版除“序言”和“导论”外,以下分别是:甲、意识;乙、自我意识;丙(甲)、理性;丙(乙)、精神;丙(丙)、宗教;丙(丁)、绝对知识。英文版(参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的版本)大致也是这样,但在丙部分前面有一个总标题:“自由的具体的精神”。
4、用粤语方言,从珠江出发,她书写一场巨蛙之旅
5、在本书之中,我将审视黑格尔对于从霍布斯到康德的权利本位的自由主义传统的批判。这并不意味着黑格尔是某种简单的反自由主义者。下文中将会详加论及的黑格尔的那种辩证的或者内在的批判方法,试图去保存他在古典自由主义之中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并以一种更切近于权利的历史文化语境的方式加以重组。黑格尔推论到,自由的政府既不是自然的馈赠也不是纯粹理性反思的产物,而是长期艰难的历史进程的结果,这一进程在现代立宪国家(themodernconstitutionalstate)身上达到顶点。
6、一方面,由于现代性的意识形态及其主导的知识样式(知性知识)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学术上的学徒状态,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外在反思”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从不深入于作为社会历史之现实的实体性内容之中,却只是满足于把一般原则或原理抽象地运用到——先验地强加到——任何内容之上。如果说,这种思维方式或知识方式也就是通常被称为教条主义的东西,那么,我们就不难从中识别:局限于外在反思中的学术既是主观主义的(就其无法通达事物自身而言),又是形式主义的(就其无关乎实体性的内容而言)。正是在对“反思哲学”的持续不断的批判中,黑格尔把外在反思揭示为诡辩论的现代形式,揭示为浪漫主义虚弱本质的病态表现,并且把仅仅知道外在反思的人称为“门外汉”。
7、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8、本书以阐说黑格尔的哲学遗产为主题。这个主题之所以成立,并不仅仅是由于个人的兴趣所至,它在更大的程度上是由于这样一个事件的发生:伴随着当今中国历史性实践的展开过程,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正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转折;而对于这个转折来说,黑格尔的哲学遗产是如此重要并关乎本质,以至于唯当这份遗产能够被积极地占有之时,我们的学术才能在总体上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并从而获得决定性的推动。
9、 中国的历史是朝代的自我循环
10、杨陈,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硕士,清华大学宪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学、法哲学。
11、黑格尔哲学继承了古代,中世纪的哲学精神,并令康德开启的德国古典哲学达到了高峰。
12、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曾经明确指出:“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中文版第10页)这就是著名的“实体即主体”或“绝对即精神”的原则。以后在导读《神圣家族》时我们将会看到,马克思专门论述了黑格尔哲学的三个要素,即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里大家只要把实体理解为整个宇宙,然后把这个宇宙即唯一的实体理解为自我生成、自我认识的主体,而且是一个精神的实体和主体,那么,对于哲学全书的这一段概述就容易理解了。
13、如果说,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社会科学乃是特定时代的学术—理论表现,那么,哲学社会科学所面临的重大转折真正说来无非是时代的使命——正是当今时代的历史性实践把思想的任务、学术的任务托付给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了。就学术的方面而言,这样的转折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将摆脱它长期以来的“学徒状态”,并开始获得它的“自我主张”。在《论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一书中,我试图论证的观点是:由于现代性在特定阶段上的“绝对权利”,所以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展开,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也从总体上进入到对于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中去了。这样一种学徒状态不仅是必然的和必要的,而且是成果丰硕的和意义深远的——如果没有这一学徒状态所开启的大规模的对外学习过程,当今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根本不可思议的。但是,任何一种学术的真正成熟,总意味着它在特定阶段上能够逐渐摆脱其学徒状态,并开始获得它的自我主张;而只有在学术上的容受性能够同时为自主性所贯彻时,发展成熟的学术才表现为自律的、“自我—授权的”学术。
14、黑格尔的历史,可以被总结为人超越希腊文明无意识的民主,罗马帝国孤立的、与客观世界分离的主体性,天主教对外在权威的崇拜,最终实现个人主体性的发展和精神自由的过程。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并不仅仅关注主观的精神变化。同样,作为精神的外化的客观世界,亦是精神获得实体性的必要存在。这便是黑格尔称拿破仑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的含义。精神的发展必然导致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拿破仑和他的民法典则是精神的发展在客观世界的体现。黑格尔将世界精神的关键发展节点称为“世界历史性的瞬间”,如伯罗奔尼撒战争因其标志着雅典的衰落而具有世界历史的重要性。
15、最后,关于精神哲学,前面(“精神,这个回到自己的诞生地的思维,在它终于发现自己和肯定自己是绝对知识因而是绝对的即抽象的精神之前,在它获得自己的自觉的、与自身相符合的存在之前,它作为人类学的、现象学的、心理学的、伦理的、艺术的、宗教的精神,总还不是自身”)是马克思的理解,最后一句话(“因为它的现实存在是抽象”)是他的评价。
16、然而,虽然世界精神的自我实现是贯穿世界历史的,但这并不代表体现世界精神(亦即具有世界历史重要性)的不同文明之间具有自然而连续的传承关系:“黑格尔并不是尼采和叔本华所讽刺的那种启蒙乐观主义的思想家,他没有把发展看成是一个平稳的连续的发展,他认为不存在一个构成了历史的简单的连续的传统,而是我们在历史中看到一系列的文明,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根基,然而每一个文明都能把它之前的文明据为己有,比如波斯帝国、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等等。它能够容纳的人类意识发展的层面,是之前的文明无法容纳的,这就是文明的发展。”
17、《精神现象学》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哲学著作之是黑格尔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哲学巨著,被誉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马克思语),亦是当代最受关注、最有影响力的黑格尔著作。
18、确实,这种反思乃是现代知识一般而言所采取的方式:知性的知识局限于抽象的普遍性(知性范畴、知性规律),并将之加诸任何仅仅作为杂多的内容之上(知性反思、形式推理)。如果说,黑格尔的思辨观念论无可辩驳地论证了这种知识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性质,那么,问题正在于超越这种知识而进入到真正客观性的领域。整部《精神现象学》,特别是它的长篇序言,首先需要把握的就是知性知识的有限性,就是要求明辨这种有限性并从而超越之。根据这个要求,抽象普遍性及其外在反思的运作就不再能维持其统治地位,也不再能在真正的知识中具有根本的效准了。
19、 《美学》第一卷中一共有两个重要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及“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笔者想从这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20、下面是黑格尔的第二个错误(极长的一段,这里不插图了)。马克思指出:由于异化被当作精神外化为物质(在黑格尔看来物质不过是虚假的精神),因此扬弃异化也就是扬弃物质、扬弃肉体。在黑格尔看来,占有对象并不是通过肉体的方式占有物质对象,而是“在意识中、在纯思维中”即在马克思所说的“抽象”中实现的占有,“是对作为思想和思想运动的对象的占有”。这样一来,第《精神现象学》尽管有一个完全否定的和批判的外表,因为一切概念都被澄清了界限、划定了范围,安置在自己的位置上;但实际上,黑格尔的批判只是思想批判(理论的批判),而不是物质批判(武器的批判)。就是说,当黑格尔批判“现实”时,他批判的其实是“现实”的概念,即理性的现实或现实的理性。他不敢把矛头指向真正的现实、感性的现实(否则早像费尔巴哈那样被解雇了)。当然,马克思也肯定,黑格尔在保守的外表下,也偷偷地塞进了批判的火种。第对于“要求把对象世界归还给人……这种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占有或对这一过程的理解”,黑格尔把它理解把感性、宗教、国家权力中的精神归还给(或“返回到”)绝对。因为在我们看来的“自然界的人性和历史所创造的自然界”(参见“社会主义的人”部分),对于黑格尔来说,不过是绝对精神的自我生成中的产品。当然,马克思也肯定,黑格尔以“隐蔽的、自身还不清楚的、神秘化的”方式,紧紧抓住人的异化不放,所以“它潜在地包含着批判的一切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往往已经在远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准备好和加过工了”。马克思还列举了《精神现象学》中的一些章节作为例子证明这一点。
21、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过青年黑格尔运动,但一开始就有别于其他青年黑格尔分子。他们迅速从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进而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22、在好朋友谢林的帮助下,1801年1月,31岁的黑格尔终于来到耶拿大学任教。
23、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绝对理念”其本质便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承认在人的认识能力之上具有一种类似于上帝般的超越人类认识的,不动不灭的绝对规律,而这种绝对规律受到人的认知感受所形成的审美愉悦,便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便就是美。
24、希腊的自然道德主要分为城邦间的自然道德和城邦内部的自然道德。城邦间的自然道德体现为在宗教层面,奥林匹斯山众神是各城邦的共同信仰,其形成的原因是人的主观能动天性,将大自然理解为人形态的神的创造物;城邦内部的自然道德体现为在政治层面,公共广场的集会使城邦内的公民成为了一个服务于城邦利益的集体(这里黑格尔的讨论仅限于雅典城邦)。公共广场的形成并非如同现代民主一般是人们精心建构出的精神的产物。其形成主要是由于波斯帝国对雅典的战争威胁使得雅典公民需要时刻为公共利益而团结一致。而在小国寡民的城邦中,公共广场集会是讨论决定城邦利益的最直接手段。因此,公共广场集会也是非精神的产物,属于自然道德的一种。黑格尔认为,波斯战争时期是雅典的鼎盛时期,因为波斯的威胁使得雅典的集体利益变得格外重要,雅典的自然道德也就发展到了其顶峰。
25、矛盾的发展过程和矛盾的转化。作者认为,黑格尔逻辑学的真实意义的问题,也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精华何在的问题。
26、在图宾根的最后3年,黑格尔集中精力专心学习神学。1793年秋,黑格尔顺利通过了毕业考试,获得图宾根神学院的毕业证书。1793年10月,在大学毕业后,黑格尔只身前往卢梭的故乡瑞士游历。
27、罗马最终跳出了法律的制约,回到了其取得统一的原始方式—在一番暴力的争斗后,凯撒取得了权力。在帝国统治时期,分裂的人民上方高悬着不受制约的君主,公民的关注重心在失去了宗教和政治前途之后便被驱向了私人财产和个人生活。正因此,罗马法中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格外重视,而罗马帝国时期的哲学往往是与客观世界分离的人生哲学,如斯多亚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关注的问题往往是“个人如何过好生活?什么是值得相信的”,而非宏大的政治哲学和公共生活哲学理论。此类与客观世界分离的哲学虽然富有主体性,却对改造世界没有指导意义,从而对精神的发展帮助不大。罗马帝国因而是一个精神不足,却有较强主体性的历史时期,其后期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
28、虽然黑格尔认为历史拥有其一以贯之的世界精神,但世界精神并非来源于一个固定的主体,而是由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演变,以及互相取代所铸造的。在历史哲学层面,文明是历史演变的单位。这个观点在黑格尔对历史时代的划分中可见一二:作为世界精神的载体,世界历史被分为(希腊)、(罗马)、(基督教(天主教,宗教改革和法国革命前))、(现代(新教,宗教改革和法国革命后))四个阶段,每一个文明的兴起都以特定“世界历史性的瞬间”为标记,同时伴随着另一个文明的衰退—历史的舞台更换了它的主人。只有对于世界精神有着实质性贡献,能够实现特定时代的世界精神的文明,才在历史的舞台占有一席之地。
29、正是马克思完成了这一拯救行动(海德格尔也在类似的意义上同黑格尔进行着持续的“争辩”)。就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在黑格尔去世之后,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们面对着老师的宏伟构造却茫然失措,不知道拿它派什么用场;唯有马克思将其中所包含的伟大思想继续推向前进——而剩下了那个庞大的体系躯壳,只是留待食腐动物去慢慢消化。很明显,唯当一种思想能够被积极地拯救之际,才谈得上将之推向前进;同样明显的是,恰恰因为社会—历史之现实的观点能够被批判地占有,所以在思辨观念论——它充当着一般意识形态的哲学后盾——彻底颠覆之时,黑格尔的“划时代的历史观”才能够成为“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
30、这段话表明,马克思认为他关于“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那一篇,才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现实含义。难怪有人说,黑格尔是隐藏起来的共产主义者(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篇的意义上),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不过是公开了的黑格尔辩证法。
31、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是概念的自身运动,即理性的自身运动,它的核心是关于矛盾的学说,即对立统一规律。黑格尔认为,矛盾的思维乃是概念的本质要素。
32、黑格尔完善了辩证法的论述系统,使之成为近代以后流行起来的哲学方法论之一。
33、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把辩证法理解为“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这同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极为不同(如果不说完全相反的话)。可能有人又会高喊“这不成熟!”了。但马克思在《资本论》德文第二版的跋中同样把辩证法界定为“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必然灭亡的理解”。可笑的是有人总以马克思“从现实出发”为名,不是把“现实”理解为走向灭亡的现实,而是理解为永恒的现实。相反,对于马克思所说的那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则当作“乌托邦”横加指责。
34、通常认为,出版于1807年的《精神现象学》标志着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成熟。然而,这部著作却给试图解释它的后人留下了种种谜团。它究竟是由《哲学全书》所代表的黑格尔体系的“前厅”,还是该体系的一部分(隶属于精神哲学)?它以一种准–历史的叙事所展现的,是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还是在《逻辑学》中以更加形式化的方式论述的概念的逻辑演进?考虑到《精神现象学》所涉主题的庞杂性,有没有一章可以看作是统摄了全书?
35、即便该体系本身在黑格尔死后便开始遭到质疑,黑格尔的一些具体思想仍然对克尔凯郭尔、马克思、卢卡奇、萨特、波伏瓦、梅洛–庞蒂、拉康、利科、阿伦特、塞拉斯等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波普尔所代表的一代人的误解后,黑格尔主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复兴。这是因为,他在人类共同体生活方式、艺术和宗教之于人类存在的地位、自然科学思想方式的局限性等话题上提出了至今振聋发聩的见解,尤其是在承认了恶的不可避免性的同时,主张一种理性的乐观主义,强调宽恕与和解的重要性。这些主题很大程度上是通过60年代以来对《精神现象学》的重新解读而实现的。
36、第思维具有主观能动作用,人可以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
37、六点,时间上平分钟表盘,不偏不倚,蕴含“时中”之意;
38、 2)当社会中有足够多的人意识到其主体的精神性,即主体应当创造自己的精神时,社会便不会倒退回自然道德、外在权威、上帝的时代了。“上帝死了,是我们杀死了他”,他不会复活了。
39、今天我们先看第一部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目录、黑格尔“哲学全书”的内容以及马克思的批判性评价。
40、在耶拿,黑格尔用自己的真实名字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费希特哲学体系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在这篇文章中,他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上,批评了当时很流行的主观唯心主义。1801年8月,耶拿大学通过了黑格尔的论文答辩。从此,他取得了大学的授课资格和讲师的头衔,在学术研究上进入一个新阶段。
41、讲座结束后,三位与谈人就朱学平教授的讲座进行评议,并就本书的逻辑结构、黑格尔对于个体主体性的看法等问题提出疑问,朱学平教授一一进行回应,并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42、黑格尔哲学也被认定为当时官方哲学,第一个实现了柏拉图“哲学王”的理想。
43、这里不去追究哪种排序更加优越。对于理解“1844年手稿”来说,重要的是知道,马克思之所以把“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单独作为一部分,是因为它们都相当于黑格尔《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部分;“精神”部分相当于客观精神部分;“宗教”和“绝对知识”相当于绝对精神部分(不过,在“精神哲学”中,绝对精神包括“艺术”“宗教”和“绝对知识”,也就是说,多了“艺术”部分)。而这样的结构使得《精神现象学》可以作为黑格尔全部哲学体系的导言部分来读(黑格尔在出版《精神现象学》时,也确实把它当作导言部分,以后成为“哲学全书”的三个部分则分别作为第四部分,但后来改变了计划,四部分以《哲学全书》的面目出现),所以马克思把它称为“黑格尔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
44、老年黑格尔派也称“黑格尔右派”。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产生的右翼思想家集团、德国 资产阶级保守派的...在哲学上,他们顽固坚持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继续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解释一切黑格尔的哲学来源发展
45、 1) 历史主义(历史决定论)的理解:历史发展存在其必然的客观规律,是不随着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可以被归纳为人内在精神的发展。以这种方式来理解,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不仅是历史的哲学,更是对未来的洞见,因为客观规律在未来依旧适用。后世英美哲学对黑格尔的批判(如卡尔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主要基于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此种理解。
46、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批判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概论部分,马克思列举了《精神现象学》的目录并概述了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包括《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的内容,然后做了总的评价。二是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最后一章“绝对知识”进行了详细的批判。
47、孙俪: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教会他们保护自己
48、史蒂芬·B.史密斯(StevenB.Smith),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自1984年以来任教于耶鲁大学,现为政治科学阿尔弗雷德·考勒斯(AlfredCowles)讲席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政治哲学史中的古今问题、政教关系、代议制理论。主要著作包括:《黑格尔的自由主义批判》(Hegel’s Critique of Liberalism,1989),《斯宾诺莎,自由主义和犹太认同》(Spinoza,Liberalism,and Jewish Identity,1997),《斯宾诺莎的生命之书》(Spinoza’s Book of Life,2003),《阅读施特劳斯》(Reading Leo Strauss,2006),《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2012),《现代性及其不满》(Modernity and its Discontents,2016)。曾荣获数个学术奖项,但最自豪的莫过于2009年度第63届莱克斯·希克松(LexHixon)社会科学教学优秀奖。
49、黑格尔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蒂宾根大学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了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0、知乎上曾经有一个问题“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历史,是对还是错”,网站上的回答中对黑格尔骂声一片。有感于此,笔者尝试对黑格尔“中国没有历史”的观点作出解读:
51、黑格尔之后众多的著名哲学家,无不是以批判他起家,并且成名的。新黑格尔主义成为西方近现代哲学史上一大流派。
52、(精神(Spirit))一词译自德语Geist,是整个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所在。在德语中,Geist一词包含精神/灵魂(Spirit)和心灵/思维(Mind)等多重含义,无法用寥寥数句话给出准确定义。在本文中,“精神”一词可以被粗浅地理解为“意识及其产物”。意识(例如,“我现在在读一篇我看不懂的文章”就是一种意识),由意识操控的行为(例如劳动,其天然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以及人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结果(例如制作的衣服,椅子,乃至于制定的法律),都可算作精神或其精神的产物。总而言之,一切非自然的便是精神的。
53、第人的认识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贫乏到丰富,由片面到全面的辩证过程。
54、首先,合理性一词本身是模糊的,具有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双重含义。黑格尔对一切历史的发展做出毫无保留的(事实层面)的合理性解读使得历史发展中不道德或是不可欲的部分成为看似不可避免会发生的事实。更坏的可能是,事实层面的合理性可能会被误读为价值层面的合理性,从而将黑格尔的史观从“历史的辉格解释”,即“从当前现状出发,将历史的发展理解为按照其内在逻辑向现在演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从当前出发,对历史发展变化进行道德的评价和判断。”
55、 1)当人们意识到其自身的精神性时,精神便达到了其最高阶段,没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了。
56、研究黑格尔逻辑学,主要是研究他的辩证法,而研究他的辩证法,主要是研究他的辩证法的精华。
57、(全书分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先后共出版过3个版本;其中逻辑学部分被称为“小逻辑”)
58、朱教授对本书的关键概念进行说明后,便开始介绍黑格尔对于经验主义自然法探讨方式与形式主义自然法探讨方式的批判。在经验主义自然法的探讨方式方面,朱教授先说明了经验主义自然法的理论构建方式,即从事物整体中抓取某种经验性规定,将其规定为本质规定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社会状态,然后不断进行修正。然后朱教授指出,黑格尔从哲学的角度对经验主义自然法的建构方式展开批判,认为其实质上是循环论证,且其缺陷在于“将它把握和贯通的东西提升到观念性的形式,并意识到他就是理念”。在形式主义自然法方面,朱教授认为,黑格尔对形式主义自然法的总体批判可概括为“向对立面的转化”,对其理论基础的批判是“概念与经验(统一性与众多性)的同一仅为相对同一性,而非绝对同一性”。随后,朱老师又从“立法多余”“虚假”“矛盾”“立法自我取消”等角度介绍了黑格尔对康德道德形式主义的批判。
59、年10月底,应德国文教部大臣的邀请,黑格尔赴柏林大学当教授。在柏林,他讲授了宗教哲学、历史哲学等课程,出版了《法哲学原理》。
60、「“HistoryistheDevelopmentofSpiritinTime”」
61、年10月,18岁的黑格尔考入德国图宾根神学院。
62、世界历史从东方向西方的转向始于希波战争。希腊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意义上的胜利,更是希腊文明精神的起源。自希腊获胜,波斯不再成为希腊的外界威胁之时,希腊主体精神的发展便实现了世界历史的真正起源。黑格尔认为,在中国所处的东方,主体的自由和精神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中国原始的历史仅仅呈现为朝代的循环更迭,其“哲学思想”体现为儒家式的道德说教,君主是政治和宗教意义上的绝对外在权威,个人主体性和自由没有得到发展。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认为的世界精神并没有在中国得到体现。
63、详细讲解《精神现象学》,就离题太远了,况且我虽然读过这本书,但并不是专家。这里只需要说明两点:第黑格尔的概念同一般的理解不一样,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每个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最起码不能颠倒其次序。例如,从意识到自我意识,再到理性,就不能颠倒,而黑格尔对“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的理解都跟常人不同,要了解它们的意思,最好看原著,万万不可想当然。第即使没有时间读《精神现象学》,记住这些概念的顺序也是必要的(这样你就不会混淆了),而且如果有空闲读原著,也建议自己琢磨一下目录,然后再去细读,你会发现比不琢磨就去读收获要大得多。比如,后面关于绝对知识的章节,就会再现前面的结构(其中“意识”的三个环节是明确点出的)。
64、在1817年的第一篇序言中,黑格尔发表了他对那个时代的哲学潮流的看法,黑格尔发现当时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旧形而上学,或者说是理智形而上学,这种哲学极其狂妄,属于被康德批判的独断论。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具有专制色彩,但是由于混乱而陷入了无政府主义,他们随意从某个理智规定出发去论述理性的对象。这种哲学在我们的时代,尤其是在当代中国的“民哲”群体中广泛存在,他们从某个物理学、数学或者道德的一般观念出发去认识世界的本体,譬如认为世界的存在就是“熵”,或者说世界是由光明与黑暗或者说善与恶等两种对立的东西组成的,等等。在黑格尔看来,这种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过于疯狂,其内容不过是人所熟知的知识,只不过在形式上加以奇异的拼凑而已。
65、黑格尔哲学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具有革命性的方法论——辩证法,它包含了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内容,这里概括如下:
66、最后,朱教授对黑格尔的批判做出了简要评价。一方面,朱教授认为黑格尔从理论哲学和思维方式的角度对自然法理论进行了深度批判,比较全面地揭示了近代个体主义自然法的内在缺陷,希望从社会伦理关系的角度进行克服,并且做出了最初的尝试,展示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基本抱负。但另一方面,黑格尔基本上站在古典理论体系的立场,否定近代自然法的努力,是这部著作最大的问题,有以古非今之嫌,只有在接纳近代个体性原则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超出近代自然法。
67、 首先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里的理念,显然和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idea)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在古希腊哲学概念中,所谓理念是指人的认知对事物共相的认知,是建立在人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的,而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具有“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的概念,在他看来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
68、三卷本《身体的历史》: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