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文言文
1、②竽: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
2、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善于吹等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都能拥有特别优厚的待遇。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姓南郭。
3、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4、△这样装着装着,居然没人发现,还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5、①、理解“装腔作势”。②、他为什么要装腔作势?又是怎样装腔作势的?(滥竽充数文言文)。
6、其实学习文言文有关键期,那就是小学阶段!但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几近于无,寥寥几篇《杨氏之子》、《两小儿辩日》等分散在各册之中。
7、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8、△你读出了什么?(强调“总是”“许多人”“一齐”)
9、 寓意: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事,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10、(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好:
11、投影解说词文字:“……当时,有个叫南郭的人,家境贫寒,又没有一技之长,为了生活,壮着胆子冒充吹竽高手,要求参加齐宣王的竽乐队,齐宣王不加考核,就让他参加了竽乐队,从此……”以上片段与原文“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做比较,说说有什么感受?
12、教师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是《滥竽充数》,那么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它劝喻或讽刺的是什么呢?
13、教师导: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们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们找到过吗?
14、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寓言吧,说说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15、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时,心理是怎样的?当听说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吹时,他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南郭先生逃跑以后又做了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吧!
16、南郭先生凭着“装腔作势”钻了齐宣王讲排场的空子,混过了一次又一次,下场如何呢?(播放课件)看屏幕,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南郭先生此时的样子吗?
17、创设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个人会怎么说?(学生表演后评议)
18、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19、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20、我看本次参赛作品,除少数是真才实学外,其他都是滥竽充数。
21、这些成语寓言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谁知道?(指名说)
22、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齐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跑了。
23、《滥竽充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故事。
24、①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25、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26、(3)指导朗读,体会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