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李白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这首诗就比较好一点儿了。谢脁要写的是女子孤独寂寞的怨情,因此,他所有的文字、所有的形象、所有的结构,都指向这一意向的趋向。“夕殿”指黄昏的宫殿——也许有人要问,宫中女子为什么都有这么多怨情?要知道,“三千宠爱在一身”,其他那两千九百九十九个不就都有怨情了吗?“夕殿”二字已经传达出女子的怨情,因为到了黄昏她所期待的人还没有来,那么你今天满怀的希望也就断绝了。“下”,是放下;“珠帘”,是用珍珠穿成的美丽的帘子。珠帘卷起时还有期待、盼望的意思,而天黑了,珠帘放下了,那就说明你所期待的人不会再来了。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5、从头两句来看,“紫藤”“花树”“黄鸟”“青枝”都是美丽的形象。我们知道,诗歌不能只讲大道理,要用形象给人以直觉的美感、直接的感动,它是注重形象思维的。然而,有了形象的就都是好诗吗?完全不见得。虞炎这首诗虽然有“紫藤”“花树”“黄鸟”和“青枝”,但仍然不算好诗,因为这些形象没有传达一种感发的生命。刚才我说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是言志的,必须把你所感发的情意传达出来,而要想真正把你所感发的情意传达出来,就要考虑到几个方面的因素。形象(Image)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它不能孤立地决定一首诗的好坏。诗歌还要看质地(Texture),这就好比衣服的料子,有麻纺的、棉纺的、混纺的、丝的、毛的,还有横纹的、斜纹的。诗歌也是由很多纤细的材料构成了它的质地。质地可以包括Metaphor(各种形式的比喻)、Imagery(通常的各种形象)、Rhyme(押韵),等等。此外,诗歌还要看结构(Structure)。结构包括Formalarrangement(形式安排)、Sequenceofimagesandideas(形象和情意排列组合的次序)等等。
6、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南朝吴均《山中杂诗》
7、现在我们来看李白这首《玉阶怨》中所用的形象:有“玉阶”,有“白露”,有“罗袜”,有“水晶帘”,有“玲珑”,还有“秋月”。刚才我说虞炎那首《玉阶怨》是失败的,因为他的形象没有集中起来表达出感发的作用。而你看李白所用的这些形象,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品质,都是光明的、皎洁的、晶莹的、寒冷的。诗歌和散文不同,散文只需说明就可以了,诗歌则不行。你说“我寂寞,非常寂寞”,这不行,诗歌要求它的每一个形象、每一个词、每一个字的品质都集中起来传达出一种感动。李白这首诗就是这样的,但是还不止于此。如果把“玉阶生白露”改成“玉阶有白露”可以不可以呢?不可以的。因为这里除了“玉阶”和“白露”两个形象的作用之外,还有叙述口吻的作用。“生”,是逐渐生出来,露水不是草木,本来不会生。但是用一个“生”字,“生”就是增加的意思,就表现了夜晚由于气温下降,露水越来越多,越来越湿,越来越重。“生”的是白露,写的是怨情。那个女子已经动也不动地在玉阶上站了那么久,她的心里有所期待。但是仅仅“玉阶生白露”就够了吗?不,“玉阶生白露”与我何干?是“夜久侵罗袜”——露水不仅打湿了我的罗袜,而且透入了罗袜之内。冯正中的小词中有两句:“波摇梅蕊当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冯延巳《抛球乐》)那是你自己心里真的感受到了贴体的寒冷!我还讲过韦庄的“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韦庄《思帝乡》),那万紫千红的春色在人的内心所引起的兴发感动有多么强烈!如果只是远远地看到花飞,那是什么感觉,而韦庄所写的是在花树下走过的时候,那花树上的花瓣落得我满头都是——这是多么切体的感受!同样,当那寒冷的白露侵透罗袜的时候也会使人感到一种贴体切肤之寒。然而,就在这样的寒冷和寂寞之中,那个女子仍然孤独地等待着,就如同清代诗人黄仲则的诗所说的:“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人之“风露立中宵”自然是由于诗人内心中有一种感情。所以李白所写的这个女子她不但没有去睡,而且还垂下了“水晶帘”。帘本来可以是珠帘或者竹帘、绣帘,而这里偏偏是“水晶帘”——多么晶莹,多么皎洁,多么寒冷!可是还不止于此,她还透过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水晶帘是玲珑的,天上的那一轮秋月也是玲珑的。你知道玲珑是什么?是一片玲珑剔透的玉。古代的玉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玉,那圆圆的一块叫玉璧,像一个圈圈的叫玉环,上面有个缺口的叫玉玦。而这里李白用的是玲珑二字,传达出一种玲珑剔透的感觉,它们同水晶帘一样,那样光明、皎洁、晶莹、寒冷。
8、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9、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10、中秋节《中秋登楼望月》(宋)米芾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11、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12、人道是清光更多。台湾民谣:《中秋旅思》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13、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五月五日(北宋)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14、我刚才说了评赏一首诗要看这首诗整个的质地(Texture),包括它的形象、句法、色调等各方面的因素。我所说的那套东西,是前些时候在西方流行的叫作新批评(Newcriticism)的学说。而现在在接受美学和符号学里边有一种更新的术语、更精密的分析,他们叫Microstructure(显微结构)。说是一首诗是好是坏,是成功是失败,要看诗歌中各种细微的质素传达出了多少效果和功能。这正如同我所说的,一首诗传达给我们的感动如果是一对一的感动,那就是有限的;如果是一生二生三生无穷的感动,那就是无限的了。接受美学认为,好的作品都蕴藏着很丰富的潜能(Potentialeffect),可以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像挖掘矿藏一样把它们挖掘出来。有的作品没有多少潜能可供挖掘,但有的作品是确实有的。我要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那就是《红楼梦》。对《红楼梦》,你可以这样挖掘,他可以那样挖掘;你可以看出你所喜爱的道理,他也可以看出他所喜爱的道理。正是由于《红楼梦》蕴藏着这么丰富的感发成分,所以才形成了“红学”这样一门专门的学问。古典诗歌也是如此的。读诗,要有一颗不死的心,要有一种敏锐而纤细的感受和分辨的能力。
15、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16、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17、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贺知章《咏柳》
18、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论语·学而》)——假如一个人虽然贫穷,但有气节,不谄媚;一个人虽然富贵,但不财大气粗、骄奢淫逸,如果一个人有这种修养,您看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就是更进一步了,贫穷而不谄媚,同时还能有一种自得之乐;富贵而不骄奢,同时还能谦卑而好礼,那就更好了。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首诗是说,一块璞玉本来是玉和石相混杂的,经过切磋、琢磨就使它更光润,更莹洁;这也和为人一样,我说的话本来很粗糙,很浅薄,经过老师对我的提炼,我就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不正是这种情形吗?孔子和子贡的谈话,本来说的是做人的道理,可是子贡忽然联想到诗句,所以孔子就赞美道:“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我可以和你(“赐”是子贡的名字)谈诗了,告诉你一件过去的事,你就能了解我没有说出来的未来的事。因为,《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是子贡却从这两句诗里悟到了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19、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0、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贺铸《青玉案》
21、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宋·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22、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宋陆九渊《读书》
23、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除夜>(唐)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24、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25、黄鹤楼上的仙人还有待于乘黄鹤而仙去,而我这个海客却毫无机心地与白鸥狎游。
26、唱惯《巴人》曲的人怎肯应和《阳春》雅曲?楚国人从来就轻视珍奇的玉石。黄金散尽却没交到知音,白发飘飘的读书人还是被人看轻。一谈一笑之间想不到就变了脸色,接着就有苍蝇一样的小人罗织罪名。曾参怎么会是杀人犯?可是三进逸言还是使他的母亲震惊。
27、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28、跨越剑门雄关,途径诗仙大道,来自广元市剑阁县江口嘉陵学校的研学游团队也慕诗仙之名而来。遨游知识海洋的莘莘学子们不忘国学精粹,缅怀远古先贤。歌太白、颂屈原,这个端午,寓教于游,初心爱国也是诗歌小镇的闪亮主题,最美的风景是孩子们的笑脸。
29、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30、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宋祁《屈原祠》
31、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32、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乙卯重五诗(南宋)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33、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34、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35、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太常引》(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36、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年书。宋王安石《赠外孙》
37、“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38、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卖痴呆词》(唐)范成大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39、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宋·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40、“诗可以兴”,这在《论语》里面有很好的例证。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说,闻一知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说“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又说“山盟虽在,锦书难托”(陆游《钗头凤》)。很多年后他又写诗说:“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棉。此身行做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沈园》之二)——沈园的柳树已经老了,柳花不飞了,我陆放翁也老了,不久就要化作稽山的一抔土,但是当我经过当年与我所爱的人曾经分别又偶然相逢的沈园,凭吊当年的遗踪时,我还是流下泪来。中国的电影和戏剧里面都有《钗头凤》这个剧目。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