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的由来和含义
1、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2、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 . 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 . 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3、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专家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先生在巜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例于“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乎猜谜的一种语言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庾词” 、“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这里限于篇幅,不拟一一加以辩析。
4、肉锅丢进河----------昏昏沉沉。(荤荤沉沉)。
5、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6、字谜:上边一块田,下边一条川,三山头朝下,二月紧相连.(打一字) 用
7、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分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非常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两千多公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红耳赤。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个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聚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叫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 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语。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8、古代的门旁边都有个插栓的,锁门用的,现在倒过来了,是外面人的来开的,这是一件会被人笑的事,笑这个做门的师傅技术太差。形容男方入住女方家里,说这个男的不行被人笑意思。“倒插门”的学名叫“入赘”,旧指结婚时男到女方家定居,改姓女方姓氏,成为女方家的“儿子”,继承女方门第,生的孩子随女方姓氏。倒插门的男子被称为“上门女婿”。过去,倒插门是一个普通而又略带贬意的名词。现在上门女婿很多,也很常见,如今并不是要随女方姓氏,所生子女也照常姓男方姓,只不过是在女方家定居。
9、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能是“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的讹传,即谐音讹传成俗语。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人的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讹传。“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这句俗语的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10、歇后语的分类,有各种分法。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一共分为以下四大类:
11、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
12、据说,旧时豆腐店多为夫妻店。豆腐店老板娘以豆腐为常食,自然生得细皮嫩肉,同时为招徕顾客未免有卖弄风情之举,引得周围男人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且动手动脚。于是,吃醋的老婆们不满意了,以“你今天又去吃豆腐了?”来训斥丈夫。后来,“吃豆腐”便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
13、后边扎小辫------违法乱纪。(尾发乱系)。
14、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例如: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一孤掌难鸣;懒婆娘的裹脚一一又长又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15、歇后语的特点歇后语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语言文化之一了。它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又很含蓄,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谐音和比喻。比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还有一个就是会意,比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它使用特别灵活,可以使用一整条歇后语,也可以只使用它的一半。还有就是它是口语化和书面化的结合,一般用的都是通俗易懂的语言,兼备了两个特征。
16、字谜:三口重叠,莫把品字猜.(打一字) 目
17、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18、哑巴吃黄莲——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说不出”)
19、《辞海》: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十分自然贴切。
21、一是喻事。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如:
22、字谜:夺取一半,还剩一半.(打一字) 过
23、二是喻物。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如:
24、记载说舜的两个妻子是尧的女儿,长女曰娥皇,次女曰女英,娥皇为后,女英为妃。两人死于江湘之间,楚人习惯上称之为湘君。
25、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26、歇后语的分类,有各种分法。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一共分为以下四大类:
27、十八个钱放两下------久闻久闻。(九文九文)。
28、字谜:南方有一人,身背两葫芦,喜的是杨柳木,怕的是洞庭湖.(打一字) 火
29、根据野史记载,当这姐妹俩过门后,舜的仆人不好办了,舜讨几个老婆没关系,但姓总得不一样呀!仆人可以叫他们马奶奶,王奶奶,刘奶奶什么的,但人家姐妹都姓尧.可怎么办哟?更为难的是晚上,若舜帝爷说:今晚在尧奶奶房里过夜,这红灯笼到底应该挂在那个尧奶奶门口呢?挂错了灯笼,影响舜帝爷的情绪可不得了!于是大管家就向舜帝爷反映了一下,舜帝爷就说,娥皇就叫尧奶奶,女英叫二奶吧.这就是“二奶”一词的由来.
30、油是极粘的动西,油与他人接触,总是被他人揩了些去,鲁迅曾经对上海话“揩油”作出这样的描述:“装满油的`柏油桶,难免会渗油,有人若想要一张油纸引火,只要用普通纸在柏油桶上揩两下就成了,而不论用肉眼还是以磅秤过磅,油桶内的油都丝毫不会减少。”最早“揩油”也多是风月场所男人对女人的轻佻行为,后来,“揩油”喻指一切占小便宜的行为。
31、谜语:彩虹落人间,横跨大江边;车马上边驰,舟船下面过.(打一建筑物名) 桥
32、饭锅冒烟------------迷糊了。(米糊了)。
33、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34、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意字或近音宁相谐,有的甚至以地方语音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于“双关”一类,也是有道理的。如:
35、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以下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歇后语的来历,欢迎借鉴参考。
36、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37、这种原本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怪诗体竟不胫而走,广泛流传,甚至连唐昭宗也总是听到下人吟诵。这些诗有很多是讽刺时弊的,可唐昭宗非但不怪,反而觉得诗中很有“蕴蓄”,亲笔批“郑綮可礼部侍郎平章事”。后来,郑綮真的做了宰相。不过,他当了官以后则寡言少语,更不写什么带刺的歇后诗了,但歇后体却从此流传下来。
38、歇后语的作用歇后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交流方式。在日常交际中会大大地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歇后语,会让我们的语言变得更加委婉含蓄,礼貌得体,促进双方友好的关系!不会那么死板,一不小心就得罪人。再加上它的修辞,加强交际效果,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39、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
40、至此以后,凡是给官府送礼送钱的,均走后门。这走后门便就这样传了下来,直到如今住上了楼房,没有后门了,于是送礼便改为晚间了
41、寺后有个洞----------妙透了。(庙透了)。
42、谜语:不怕剪刀剪,就怕没光线,我走他也走,是我不是我.(打一自然现象) 影子
43、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44、赤壁大战时,周瑜见诸葛亮的才能胜过自己,暗暗怀恨在心,就叫诸葛亮三天以内造出十万支箭,想借这个机会杀掉他。 诸葛亮就想出了草船借箭的办法。他叫三个随从把二十只小船两边插上草把子,围上青布幔子,说是到时候自有妙用。 三个随从照诸葛亮的吩咐安置妥贴了,回来禀报说:“军师真会想心事!莫不是要把这些草把子船划到曹军水寨去逗引他们入箭么?”又说:“这个主意好是好,不过,要想受箭就得把船划到水寨近处,万一他们看出了破绽,只见布幔不见人,就不会再上你老家的圈套了。” “呃,倒也说得有道理啊,你们都是眼眨眉毛动的角色,想出了什么高招儿啊?” “我们都是皮匠鞋匠出身,刚才想了法子,保险能瞒过曹兵。” 诸葛亮同意了他们的计策,并且说:“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 第三天,趁着江上起了雾,诸葛亮带人驾起这二十只小船,到对岸擂鼓呐喊,威武得很。岸上曹军也不晓得江东来了多少战船,隐隐约约看见船上站着人,认为江东大军就要攻上军,只顾朝喊声处放箭。一会船上的鼓声更响、响声更猛,曹失又万箭齐发,射向小船。不一会儿,诸葛亮就“借”来了三十万多支狼牙箭。 原来三个皮匠做了一批稻草人,套上皮衣、皮帽身披甲,像活人一样。因此,使敌人中计。这件事在老百姓中一直流传着,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是说的这事儿。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个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招,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叫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语。
45、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46、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