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教三字经
1、例句:你到我们这里有点儿施展不开,真是孔夫子教《三字经》,大材小用了。
2、学(學)字下面是个子字,表示教小孩子学习,上面是两只手摆弄爻,也就是算筹,表示学习计算。爻字同时也表示读音,但是学的读音现在改变已经很大了,读作xué。本来的意思就是学习。
3、那么里的第三个功用呢?是什么呢?是安居正。古代呢,往往都是大家庭,大家族,一般是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最多的大观众朋友听说过,即是同堂吗?我告诉观众朋友是九世同堂九代。这个呢,是存在于唐朝初年、唐高宗时代。今天的山东寿张一带有一个张姓,一家是九世同堂,这在即使在当时也是非常不容易了。这个事情呢,传到了当时的皇帝唐高宗李治的耳朵里。李志勇一次到泰山,这个祭泰山回来呢,就路过这个这个张甫,然后就召见这个张太公这一家的,这个家长就问,他说别人家三世四世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你们九世同堂,而且还和和睦睦,原因是什么这个?张太公啊,想了一想,就接连写了很多个忍字,这个忍啊,实际上就是队里的一种使用,就是所谓的军,过去说叫君君臣臣,父父之子,在家里边儿就是父父之子,就是当父亲呢,像一个父亲,当儿子要像一个儿子,就是或者换句话说,叫父慈子孝,推而广之呢,九世同堂呢,其实也没有什么,就是大家都严格的按照礼仪所规定的。
4、赵中令是北宋时候的宰相赵普,中令是中书令,是一种官职的名称。赵普特别喜欢读《论语》,虽然已经做到了高官,但还是手不释卷地勤奋学习。
5、一是乡愁。一提到乡愁呢?肯定有朋友就会想到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那首很有名的诗。那么,在余先生那里呢?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儿,母亲在那一头,那么在孔子那里,他老人家的乡愁是什么呢?孔子的乡愁啊,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礼崩乐坏。或者套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呢,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故乡呢,已经不是想象中地故乡那样的模样,所以就由此啊,引发无端愁绪。
6、这个来做,你想想这个礼是不是安居政那么礼的第四个公用呢?是上岗证,在中国古代啊,有一句话叫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这个礼既可以是道理的礼,也可以是礼仪的礼,孔子就说过,说礼呀,是所以安上至人。就孔子,其实正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啊,通过对里的熟练,就熟悉和熟练运用把握,然后呢,得以授徒讲学,开办民间教育,给自己呢,谋得了一个相对比较稳定地翻法儿了。那么今天其实也同样是如此,就是正正是由于阿里具有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几种功能,所以孔子呢,教育自己的儿子,你不但要学诗经。你还要学周礼?你不学了这些以周礼为代表的这种制度文化呢?那你可能在这个社会上就没法立足。
7、最后一门传统文化课程是乐。所谓“成于乐”,学完乐,孔子旨在传承仁道、培养仁者的基础传统文化教育便可暂告段落了。孔子在传统文化教育领域贡献的经典课程范式也因此可简称为“兴于诗、成于乐”。问题是,诗作为最基础的课程已包含了乐的成分,且乐和诗一样,也是为了涵养仁道善心,孔子为何多此一举,在最后阶段开设价值相似的乐课?自程颐至程树德皆认为,乐可使人“至于义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是学之成也”。此说揭示了乐课的教育价值,却忽视了孔子以乐课收尾,或许是想看看教完诗书礼等课程后,学生是否真的能成为有助于天下转向统一和平的仁者。言外之意,乐课除陶冶仁道善心外,还可起到结业性的评价功能。孔子有套乐课理论,认为音乐“本于人心之感动于物”,如“怒声感者,其声粗以厉”,只有仁者或“爱心感者”,才能辨出“和以柔”的音乐。倘若学生像孔子本人那样痴迷《韶》一类优美动听、“尽善尽美”的古典音乐,且一听就知道只有“尽善尽美”之人,才可作出如此优美动听的音乐,那此前的诗书礼教育便成功了。
8、那么礼的第二个公用呢,是通行证。平常对于以周礼为代表的相关礼仪、制度、文化的那种不屑和熟练运用,那么在孔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乃至中国古代呢,应当说是可以做到畅通无阻的,大家都很熟悉的孔融,就是孔子的后代,这个人,其实它并不仅仅在四岁的时候儿吃梨,把大个的梨让给了他的哥哥。他还有一件事儿其实很有名,就他十岁那年呀,跟着他的家人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然后呢,想去一个叫李元礼的家里边儿做客,李元礼是谁呢,是当时的河南人,是一个非常有名儿的这个大名师,然后他家的那个门槛儿是相当高的,一个十岁的小孩儿想要。跨过这个门槛儿,那是很难的,但孔融呢,却一路亨通,畅通无阻。武器是什么呢?就是它有四个字儿,叫通家之好,就运用了对于通家之好的这个礼仪的把握,跟这个李元里说,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曾经是朋友关系,我的祖先呢,曾经向你的祖先请教过学问,所以从那儿往下论呢,咱们就是朋友,就是所谓的通家之好,你看看里这个作用还是通行证儿,是吧?
9、那么不学诗无语言的给我们的第三点启示啊,我觉得就是这个对话能力呀,源于听话能力,什么意思?就是你想要跟别人对话,首先要能够听懂别人说的话,要努力使自己的孩子啊,或者是自己的晚辈呢,避免成为一种新的文盲,什么意思呢?有的人一提到文盲啊,就觉得说是不认字的人,这个叫文盲。其实还有一种文盲,就是每个字他都认识,但这些字组合在一起连成一句话呢,你不一定能够听懂。大家不信呢?我给大家讲一个历史上的一个故事,这个据宋史寇准传记载,寇准这个人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了,很多影视剧里边儿,它都是一个正面儿,形象很诙谐,很幽默,是吧?但是这个人呀,情商很高,在学术水平上啊,不行,他有一个朋友叫张勇,这个这两个人呢,应当说是无话不谈,但是后来呢,他们两个就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做官,寇准一直官至宰相,张勇这个时候是在成都,这个寇准即将拜相的这个消息传到成都之后啊张勇说了一句话,说什么呢?说这个扣工钱才可惜,学识不足,这话呢,没传到寇准耳朵里,但是很凑巧,不久呢,张勇就到京城办事儿,就碰到寇准了,两个人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之后呢,就告别了。临别之前呢,这个寇准就问这个好朋友,张勇说要走了,何以教准说,有什么要对我说的吗?这张勇说,该说的话我都跟你说了,你也没听明白是吧?我再跟你说一句吧。就很缓慢的跟他说了一句话,说霍光传不可不读这话,如果一般的人,就是说没往别处想的人,肯定会觉得这个张勇是不是跟寇准推荐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啊?不是这个,霍光传呢,是汉书里边儿的一篇文章,寇准当时其实也没听明白,但是老朋友说了,他就很恭敬,说我回去一定找来读一下,结果回去他就把这个汉书,霍光传找来,翻来调去看,也没想明白,老朋友临别之前就说这几个字儿什么意思?后来翻到这篇文章里边儿,有一句话叫光度学无数个主意想啊,这是在说我呢,其实。他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说这个有的时候儿啊,即使像寇准这样的那么聪明的人都能当到宰相了,那肯定该多聪明了,是吧,他的好,朋友说的话他都听不懂,所以这个要能听懂别人儿说的话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所以你别以为你认字儿了,你就不是文盲,所以那么在这情况下,我觉得呢,当家长的有哪些启示呢?就应当这个告诉自己孩子啊,就是说别人所说的话呀,可能是有言外之意的,这是第一点。
10、二是永恒。这里所说的永恒啊,既是指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精神,还是指这个。这种精神呢,对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这种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奠基作用,这个持续作用的影响。
11、在我说的那段儿这话里边儿,还提到一句话,叫不学礼,无以立周礼。那个一整套礼仪文化呢?它在孔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呢,至少有以下这么几点供用。第一个功用呢,是什么呢?就是身份证,那么学礼、知礼、懂礼手里是孔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啊,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呢,这个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分野。有一句话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富。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春秋时代一个很有名的思想家,荀子呢,他说过有人道,莫乎有别辩,莫大于愤愤,莫大于理。记上也说过这样的话,说礼者,所以别同意。实际上意思都是一个,就是说礼是一种身份证。
12、注释:《三字经》是旧时流行较广的启蒙课本,相传为南宋王应麟编,明清以来续有增补。全书用三字一句的韵文写成。
13、相传孔夫子共有学生三千人,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七十二人,称为贤人。“贤”与“闲”谐音。指没有事情做的人,或与正事无关的人。有时含有多余的`意思。
14、1空中倒马桶-臭气熏天孔夫子搬家的歇后语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15、苦水里面泡苦瓜-苦惯了(比喻已习惯子困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