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先生完整版
1、 今天的教师和家长都特别自信,在学生或孩子面前个个貌似无所不知的智者,无所不能的圣贤。苏格拉底则不同,他在学生面前是一个一无所知、勤思好问、既可恶又可爱的糟老头。苏格拉底说自己无知,宣称学生的知识不是他教的而是学生自己的,与其说是出于谦逊,不如说是出于懒惰,出于害怕自己受累而学生却可以不假思索地轻松学习。所以,他不得不想点偷懒的法门,刺激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苏格拉底平生最大的本事就是敢跟别人讨论连他自己都不懂的学问。追问学生的过程,也是追问自己的过程。学生在思考,苏格拉底也在思考。师生在质疑问难、共同探索、共同回忆中,逐渐接近真理。即使对某些问题有所思有所得,他在弟子们面前也喜爱装糊涂作菜鸟状,把弟子们忽悠得才思翻滚。
2、 苏格拉底曾经应邀到公子哥美诺(Meno)的家里侃大山。为了证明知识为灵魂所固有而非自外部灌输进去,他跟一个从来没有学过几何的小孩谈论起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关系问题(8)208~2苏格拉底太过啰嗦,篇幅所限,这里只能删繁就简说个大概了。
3、 然而,像我等既无知又想掩饰无知还想偷懒的老师,对苏氏反讽术和产婆术却钟爱有加。教徒授业能够像苏格拉底那样偷懒,实在是一件令人神往的事。《学记》曰:“师逸而功倍。”这是多么难以企及的一种教育境界呀!我等碌碌之辈虽力不能及,却心向往之,不仅在上课以及指导学生从事研究时喜欢尝试苏格拉底法,连辅导自己孩子的课业时也偏爱此法。我曾经在育儿网站上与一些家长和老师分享这方面的心得,却遭到了众多家长的围攻。他们批评我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大可不必花上两三个多小时用所谓苏格拉底法去折腾孩子。他们一致认为:把合用的公式、规则、解题的办法或诀窍直接告诉给小朋友,人家几分钟就可以搞定一道题。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多做多少练习和作业呀!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重,不就是你们这种搞教育研究的“砖家”折腾出来的吗?闻听此言,我无比汗颜,没有想到苏格拉底们的方法竟然成了加重当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罪魁祸首!(苏格拉底先生完整版)。
4、但若不凭借这些资料,我们也无法认识苏格拉底。
5、《你来自哪颗星》,和郑丽媛主演,饰演在相处中变得互相理解对方的青春男女。
6、 童仆仔细数了一下,发现这个大正方形竟然包括了16个1平方呎大的正方形。他赶紧否认原先“8平方呎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4呎”的猜测。
7、 苏格拉底法作为一种探求知识、思考伦理问题的经典方法,在现代西方哲学和教育领域中尚有一席之地(14)10-在中国教育理论界却名声不佳。深谙此法的学者早就指出,苏格拉底的谈话令人生厌,远不如孔子启发术显得可爱,来得可靠。苏格拉底喋喋不休地发问,别人在他连珠炮式的问题压迫之下只一迭连声地称“是”,并没有多少主动思考的余地。(7)有人甚至认为,苏格拉底法实际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被教师的提问牵着鼻子走。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够,对于较复杂问题难以理解得很深入。(15)还是中国教育理论工作者目光犀利呀!大家看准了苏格拉底法的短板,认定它与现代教育的追求格格不入。
8、“你既然知道我这一句话,那么你也应该知道我对自己的评价了——‘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9、 面对以上评说,有的人可能会替苏格拉底鸣不平:你们以为提问不重要吗?一个人有了疑问和困惑,发现了自己的无知,才会真正去思考和探究。没有问题,哪会有思考和行动的动力?没有问题,哪会有探索和进步的方向?回答问题固然重要,但是,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还重要,用适当问题刺激学生思考比给学生现成的答案更有意义!
10、 还是老师们比较内行。有人告诉我:现在的教材里其实有许多跟产婆术相似的探究过程。用产婆术去启发学生,不但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还可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可是,我们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组织和发动学生们进行一项又一项的探究。我们必须尽可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练习做习题。从实战的效果上看,还是不绕圈子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规则、公式、诀窍,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运用之,熟练之,乃是对付考试、最大限度地提升学业成绩的不二法门。言下之意,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少慢差费”的教学与辅导方法,在教育现代化之中国已经落伍。在极力倡导有效教学之现时代,重提这种陈旧的教法很不合时宜。这,似乎已经成为全国教育界大多数人士的共识。更有甚者,上海学生在近两回的PISA测试中笑骄傲全球的佳绩,让英美等西方国家羡慕嫉妒恨,屁颠屁颠东游到神州来取经。那套“多快好省”的现代化训练体系终于可以惠及全世界的孩子了。值此喜大普奔之际,更需要对苏格拉底法进行反省和清算。让我们一起来批判格苏拉底法,一起来唾弃类似的教育方法吧!
11、杨绛先生的译本可以让人一口气连读两遍。杨绛先生别有韵味且极其通俗的译文随处可见,比如:“冲突呀,分帮结派呀,战争呀,根源在哪里?不都是出于肉体和肉体的贪欲吗?为了赚钱,引发了战争;为了肉体的享用,又不得不挣钱。我们都成了这类事情的奴隶了。因此我们没有时间研究哲学了。还有最糟糕的呢。我们偶然有点时间来研究哲学,肉体就吵吵闹闹地打扰我们思考,阻碍我们见到真理。这都说明一个道理: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我们得甩掉肉体,全靠灵活用心眼儿去观看。”
12、 苏格拉底:那么,这个大正方形是4平方呎大的正方形的几倍?
13、“您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那就是‘认识你自己’,如今我就是没有认识自己。”
14、 苏格拉底追问童仆:8平方呎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不是4呎,会是多少呎呢?
15、 你看看——苏老师浪费时间,折腾学生,不反省,不检讨,反而振振有词。世上竟然有这等极品老师!
16、本来想大家就直接交流的,没想到又说了这么多。不多说了,我们交流。
17、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有什么好高兴的?”
18、 苏格拉底并没有使用粉笔和黑板。他就在沙地上画了一个方块,问侍奉在美诺身边的一个童仆:小兄弟,这是一个正方形,四条边的长都是1呎。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个正方形的大小是1平方呎,那么请你再告诉我,有个边长是2呎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有多大?
19、“神都认为您最聪明,可是您却这样评价自己,这正是我学习的地方。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才是双倍的无知呢,这也是我来拜您为师的理由。”
20、 苏格拉底问童仆:你填下来的这个正方形(图3中虚线所构成的图形)有多大呀?
21、后来,我又和朋友鼓捣摄影工作室,又和妹妹妹夫办幼儿园,又去了东莞和朋友搞了一年课外辅导机构——这是一次教学实验,我想在商业模式里印证自己的一个想法:孩子之所以学习困难,是因为他们陷于被动,被知识所笼罩,而一旦能让他们从这种压迫中放松下来,有点超越性的眼光,那很多学习的问题也就自然变好了。父母送孩子去别的辅导机构,老师拿了钱,很尽责地逼迫孩子加重作业量,而我们更多的是想办法让孩子心情愉快轻松起来,一起到周围公园走走,去逛逛街,好好聊聊生活和人生,看些课外书, 对于学科知识在结构上让他们有个总揽,在思维方法上点拨一条路径,而具体的知识反而不看重。事实证明,效果是好的。教育,就是教人求真,让人看见真实有着它的广阔面,有着它众多的面向和可能,从而超越意识的捆缚得以有开放、有自主。我们自己的人生不也是一样吗?一种超越性的眼光是很重要的。惯常我们很容易陷进一个事情之中,劲绷得太紧,太在意结果,结果往往并不好。把某个事情看得太重,而忽略了人,就不能相通,不能相通,就是割裂和孤立。真相是一个整体,陷入片面不能见真,那就是埋人的坑,掉下去就是悲剧了,世间的悲剧总是这样发生。
22、“未曾。是我自己赋予自己的使命。”司马迁答道。
23、“可你明明没有做错,结束自己的生命固然遗憾,但比起余生活在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痛苦之中,一死以留名不是好些吗?像项羽一样。”小雅红了眼眶。
24、这个 是 (甜蜜人生)韩国黑道片......
25、“依照这说法,在这种想法下强者的‘强’再也没有意义了,它指的不过就是‘制定者’,强者可以在制订前被弱者杀死,最后坐下的人就是强者。这样的世界中的“强者”,不过就是偶然产生的幸运儿。这种推崇幸运儿的思想最终其实是反智慧的。”
26、纪念杨绛先生诞辰110周年全新改版中英对照特装典藏版(书口喷绘)
27、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是最差的,不安静,不安全,也不卫生,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乱八的脏东西。
28、 童仆看了一会儿,又想了一下,便沿着那4个4平方呎的正方形对角线,分别把它们一分为还真用土把大正方形的四个角都给填掉了(如图3)。
29、苏格拉底补充道:“或许我解释的不够清楚,我再换个方式提问,强者是会像无头苍蝇般乱冲,还是懂得去分辨对他好的东西,避免对他不好的东西?”
30、 辅导机构因为出现了意外,一年后没有再继续。2011年回到广州,我开始接触了公益。那时候,我对公益的理解很浅薄,所幸的是遇到了一直默默支持的前辈,遇到了很多有思考力和实践力的同道者,我是一路的观察、学习,一点点地摸索着走过来的。做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支持,做流动儿童的社区教育,做青年人的陪伴和交流,后来又搞了文化空间,做人才培养,做文化研究与传播。我很庆幸这几年可以通过社会组织的方式介入社会,和那么多不同的人交往,重新思考人、思考教育。确确实实,我对社会的更广阔的真实,是了解更多了;对人、对自己的认识,是更为深入了。这种真实,里面包含着更其严峻的挑战,比如这制度对人的扼制和异化,恶在四处张扬而善却陷于巨大的困境,比如“成功主义”“娱乐主义”“相对主义”的垄断,使得真理性的追问似乎变成了可疑,大众在庸常的生活里彼此欺骗压榨、彼此冷漠而不知,这个时候,人何以为人?人的根本尊严和价值何在?人与人可以有怎样的关系?便成为了非常真实的问题,临在面前需要以行动作出回答。大家能体会这个吗?前面说了那么多,并不是要学习逍遥,恰恰是要学习如何直接面对现实和行动。我希望我传递的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相反。当然,就在这个守真的决心里,就有一种自由,我是越来越清晰地知道自己可以怎么做人做事,越来越敢于去坚守一些生命里极重要的东西了。
31、现实的真相在经历中慢慢给我们展开,这里面是有很多磨练和煎熬。人生就是一步步往前,唯有忠实生活,在其中持续地“省察”。关于教育,经过了很多的错误和被错误所教导,在不断的折腾和尝试中,我是有很多感受的,其实教育说复杂是很复杂,但说简单其实也简单,就是交心,还有耐心,懂得利用生活的资源,把人带回到他们自身的心灵和生活里,教人诚和勇。当然,要真正做到,挑战是大的,因为你面临的学生,是被一种不正常的生活和之前不当教育所扭曲和固化了的学生,在其中,教育者心理承受很大,简直是撕裂。老实说,我当时就有些承受不了,不想再教书,想缓解,想看社会的其它面,想人生出现其它的可能性,于是转而去做销售,做编辑,后来又回湛江师范学院摆书摊。
32、 童仆犹豫一下说:不是4呎,就是3呎了。
33、 苏格拉底在天之灵也可能为自己辩解:你们真以为我在打酱油吗?我提问是图省事吗?我向学生发问,看起来轻而易举,张口就问,实际上一点都不轻松。那些问题并不是随随便便提出来的,是我事先有所设计的,并且根据学生现场的回答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修正。比如,对于那个童仆,我最初问:8平方呎大的正方形边长有多少呎?接着问: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不是4呎,会是多少呎?再追问: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既不是4呎,也不是3呎,那么它边长究竟是多长?正是这一系列的追问,逐渐地破除了童仆原有的成见,使他发现了自己的无知。我后来又问:在这个16平方呎的地盘上,用土填掉多少才会得到8平方呎的地盘?这是在引导着童仆自己找到最初那个问题的答案。又比如,在和美诺的讨论中,一系列的诘问,虽然显得咄咄逼人,使美诺难堪,让他的朋友难受,却把这场讨论从最初的教育问题探讨引向了伦理学思考,深入到认知论领域,扩展到本体论假设,最后又回到了最初的教育问题探索正是通过一步一步的追问,正是通过系统的诘问,学生才能够发现自身成见的矛盾,发现自己的无知,在此基础上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唤醒自己的理性和知识。为了使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回忆和思考,我的脑子转得比他们还快。一天下来,我问得快都累死了,哪里还能偷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