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厚非和无可非议区别
1、比如“差强人意”,意为“大体使人满意”,却常被误作“不尽如人意”;又比如“空穴来风”,指的是消息或传说并非没有根据,却常被当成消息来源没有真凭实据……
2、叹为观止:赞叹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主语是人。如果主语是物,要说“令人叹为观止”。观止:看到了止境。
3、句中两处用了“度”作为单位。从文意可知,“倾斜15度”中的“度”指角度,而“低2度”指的是温度,因此后一个“度”应作“摄氏度”。
4、第一空,文段开始说许多家长趁暑假带孩子去海外感受世界名校的氛围这一做法是可以理解的,是没问题的。
5、“无可厚非”同“无可非议”正确使用的例句:
6、对此类差错,曾有记者在申诉意见里宣称国家已经取消了对这三者的区别使用。这种申辩是没有依据的。“的”“得”“地”的使用,语法有严格的规定,大致上,“的”后是名词,“得”后是形容词,“地”后是动词,如此简要表述不是很严谨,但按这规律去硬套,绝大多数情形下是不会出错的。
7、他因为有顾虑而不敢直说或不便明说,说起话来吞吞吐吐。“期期艾艾”和“吞吞吐吐”都形容说话不利索,但“期期艾艾”是因为口吃或紧张、激动而导致说话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则是因为有顾虑不敢直说而说话支支吾吾,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8、比如:“而陶玉玲第一次还钱是2014年7月,当时,她在上海打工并攒了2000元,专程从上海赶往深圳还钱,几经周折,到石岩人民医院还钱,花去1000多远路费,还被扣了近千元的工资,当时主刀医师王继文感慨,医院曾救助过很多人欠医院钱的患者,但像陶玉玲这样心怀感恩的病人真是少见。”(《打工女信守承诺5年后上门还钱》)
9、人到了无可奈何的时候都得退一步想。什么委屈都受过了,何必单在这一点上较真呢?老舍《骆驼祥子》用无可厚非造句大全离婚是他的私事,我们无可厚非。无可厚非,你会觉得自己必须要有所行动。
10、《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汉高祖欲废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周昌在朝廷上极力争辩,坚决反对。“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吃:口吃),又盛怒:‘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召。’上欣然而笑。”“期期”是司马迁用来描写周昌说话结结巴巴的拟声词。
11、对某电影的批评,一些文章不免有偏激之词,但从大方向看,无可厚非。
12、他们对这次活动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周全;是无可非议的。
13、献可替否献:进;替:废。指劝善归过,提出兴革的建议。
14、脱颖而出:比喻人才崭露头角。曾误用于“脱颖出来,潇潇洒洒地活一辈子”;
15、投桃报李:报答他人的好处,除非特意幽默,不表示报复。
16、 正确答案:D(解析)第一步,分析语境。根据后文解释“在你经历的人、事、物中,有些过不了几天便从你记忆的屏幕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些则无论过了多少年都清晰可辨、依然如初”可知,人对不同的人、事、物的记忆是有区别的、有挑选的,有的记忆时间短,有的记忆时间长。
17、(翻译):王莽生气了,让人摘掉了英的帽子,但是又觉得英说的话有道理,便说:“英也没有说什么指责的话”
18、“一逗到底”往往是因为言语片段前后意思连贯,作者担心阻断语义联系而连续使用逗号。在表达一个完整意思后,宜使用句号等,句群中的语义联系,读者是完全可以体会出来的。
19、这里的差别是,由于当时他们还没有发明时钟,所以夏天白天的一个小时比冬天要长,那也就无可厚非。
20、“捕获了一条重达1028斤的野生鲟鳇鱼。”(《大鲟鳇返江,托了科技联姻生态保护之福》)
21、一场商业活动,预算12万,最终实际花了不到11万,貌似无可厚非,而且,如果这发生在民企,更是不容置喙。之所以引起如此般的轩然大波,正是因为中粮集团的国企身份,尤其是在八项规定已然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舆论的围观与热议,也就有了看得见的积极意义。
22、 (单选题)安全是食品的底线。但一张“网红”标贴,为何有________之效,从而能如此轻易地遮蔽很多人购买食品的基本判断?究竟是谁制造了网红食品?刨根究底,我们可以发现:网红食品的走红,与其说是商家对市场的精准定位带来的营销成功,不如说是精准________了消费者的某些心理短板。比如,利用消费者的盲目和从众心理。依次填入划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3、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易混“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
24、“竖立”与“树立”:“‘追梦人’形象树立在舞台中央。”(《追梦侧记|改革开放再出发追梦路上又启程》)“树立”应改为“竖立”。“树立”的对象多是抽象的事物,“竖立”的对象多是具体的事物。
25、(无可奈何的意思):奈何:怎么,怎么办。没有办法。
26、对一些感情色彩有细微差异的词语把握不准,推敲不细,则会使文意表达出现反效果。
27、笔者作为评奖活动承办机构的一员,有幸参与了2018年前三季的初评会议。根据会议的讨论内容以及每季评选差错率的变化,能明显感受到集团各报对于内容品质要求的提升。鉴于有些差错具有典型意义,在此予以归纳汇总,以引起采编人员正视。
28、 正确答案:A(解析)第一步,第一空,根据语境“一些人很可能死灰复燃”可知,力度是小了,排除D项。第二步,第二空,文段意思是要了解随意“背书、站台”带来的风险,且和“珍惜羽翼”并列。“谨言慎行”符合语境。“居安思危”指在安逸的环境里,要时刻考虑到危险降临。“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二者均侧重事先做好准备,不符合语境。因此,选择A选项。拓展 谨小慎微:指凡事谨慎小心,以至前怕狼、后怕虎,缺乏敢说敢为的气质。
29、 同义词为:无可指责 无可挑剔 无可厚非 反义词为:一无是处 大错特错 无可厚非(构)动宾。不必过分责难。就是说,受批评一方尚有某些该原谅的地方,不必过分责难。
30、咦?是谁在说话?这么清脆悦耳动听?是一只神奇的白猪
31、(示例):但叶遂宁和梭波里是未可厚非 的,他们先后给自己唱了挽歌,他们有真实。 鲁迅《三闲集·在钟楼上》
32、 正确答案:D(解析)第一步,此题从第二空切入,分析第二空语境,第二空与“确有其事”语义相反。“耸人听闻”和“危言耸听”符合语境,二者均指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骇人听闻”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凶残的事情),不符合语境。“谈虎色变”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才真正知道虎的厉害,后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不符合语境。第二步,第一空,“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符合语境。“宣传”不符合语境。因此,选择D选项。
33、②该人、事、物过于残疵到了没有与之相当的贬低的词汇啦!
34、是可忍,孰不可容是:这个;孰:什么。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绝不...
35、但是奥斯本早在XX便开始进行赤字削减的政策是无可厚非的。
36、“90年代”应改成“上世纪90年代”或“20世纪90年代”。
37、望而却步:形容遇到危险、困难或力所不及的事就往后退缩。
38、③再就是天下的人们都对此人、事、物都非常了解,没有背后说三道来厚非此人、事、物的意义与价值。
39、●(常识积累)010期:遇到火灾记得这样自救!!!
40、取消不必要的繁文缛节,使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全力以赴做好工作。
41、你这个小鬼头。这两个成语就属于形近成语,在使用中容易混为一谈。
42、 正确答案:A(解析)第一步,分析语境。文段意思是个别旅游景区执行高度更低的儿童免票线实质是为赚取更多的门票费用。第二步,辨析词义。“锱铢必较”与“斤斤计较”都比喻气量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但“斤斤计较”偏口语化,可排除B项。“毫厘必究”指长度或尺寸上计较,不符合语境。“分秒必争”侧重快,不符合语境,可排除D项。因此,选择A选项。
43、从这条成语的出处和古今典范用例可以看出,这是一条感情色彩鲜明的褒义成语,只能用于好人好事。
44、“不止”与“不只”:“不止损害当事双方的利益,也会损害全球各方的利益。”(《全球携手反对单边主义》)“不止”应改为“不只”。“不只”是连词,相当于“不但”“不仅”,表递进,后面要有与之呼应的连词。“不止”是动词,既指“不停止”,也表超出某个数量或范围,如“不止九十岁”。
45、瑞士抱怨得较多的(也无可厚非的是这次批判瑞士的国家中许多以本身的权力看来也是避税天堂。
46、“无可非议”出自于《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何晏注引孔安国曰:“无所非议也。”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47、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是无可非议的。
48、弹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使用时容易弄错感情色彩。
49、 有以下几种可能:①该人、事、物过于完美想赞美都没有可与之相当的文词(文辞)啦!
50、拔下头发来计数也难以数清(擢:拔)。形容罪恶极多,难以数计。
51、无可非议是说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表示言论行动合情合理,正确无误。
52、文人在热闹的商品社会中耐不住寂寞,这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人是有社会属性的。
53、让人惊讶的是,公共部门的退休金政策其实无可厚非。
54、给老年人让座是值得称道的,应该充分肯定,不存在任何可以原谅的错误或缺点,怎么能说“无可厚非”呢?应该改用“无可非议”。“无可非议”是说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表示言论行动合情合理,正确无误。“无可厚非”同“无可非议”的区别全在一个“厚”字。“厚”是重、过分的意思。后者是根本不可以非议,前者是可以非议,但不能过分。二字不容混淆,必须区分清楚。
55、可望不可即望:远看;即:接近。望得见却不能接近。比喻事物高远;难以实现或接近。
56、关于凌晨的时段,比如“凌晨12点”的说法是否妥当,初评会议成员意见不一。“凌”,迫近之意,“凌晨”即“天快亮了”。古代辰时指7时至9时,超过7时显然不宜再称“凌晨”;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里有凌晨12点的说法,可为参照。窃以为,子时之后、辰时之前的时段,可称“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