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得其所意思
1、《贾谊书》曰:“神农以为走禽难以久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察实咸苦之味,教民食谷。”
2、(解释):原指未得善终,后指没有得到适当的安顿。也指不能达到目的。(各得其所意思)。
3、(公刘)能复修后稷之业,民以富贵,乃相土地之宜,而立国于豳之谷焉。……武王崩,成王立,年幼不能莅阼。周公旦以冢宰摄政,乃述后稷、公刘之化,作诗一篇以戒成王,谓之《豳风》。(《诗集传》,第529页)
4、帝犹怀神农之务穑,想伯禹之疆理,一之曰于是躬耕,二之曰于是举趾。秉金耦而禺若,驾铁骊而礼矣,将致美于粢盛,遂尽力于耘耔。望农祥之晨正,知土膏之脉起。所宝惟谷,故大饮以劳晨;所贵惟人,故躬耕以悦使。
5、由于诗义普遍含有价值判断,自然就涉及到了传统诗学中广泛论及的教化功能问题,即美与刺。通常,李光地在阐明诗义时,美刺二端是泾渭分明的,但也有一些诗,美与刺又是相互关联的,比如《风雨》三章:
6、柔弱可以战胜刚强,但是现实的情形与老子的观点背道而驰,我们能不能就此否定和排斥老子的观点呢?其实,现实中柔弱没能战胜强硬的现象只是一时的弱势表现,从总体上来说,柔弱是可以战胜刚强的。看似强大的事物却不能长久地存在,而看似渺小的事物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以自然界里的现象为例:庞大的恐龙曾统治着整个自然界,而到最后竟被弱小的猴子种属取而代之;老鹰是一种凶悍的肉食鸟类,而野兔是一种草食动物,当老鹰如箭一般扑向野兔的时候,野兔弹出后腿,重重地踢中老鹰的肚子,一连几下,踢得老鹰扑棱着翅膀,一头栽倒在地上....
7、《甫田》三章。刺人之好大而躐等者。(《诗所》,第197页)
8、李子卿《兴唐寺圣容瑞光赋》中说:“炎帝司火,飞廉扇吹,九天下观,百神帝伺。声激射,气凭凌;殷尔而风雷怒,嚣然而云雾蒸。”这里,炎帝作为火神,与风神并称。
9、夫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雅》《颂》各得其所。”……孟子言颂其《诗》者,必论其世。今失其世,则又赖有《诗》存,而可以推而知,旁引而得也。既知得所之义,然后章求其次,句逆其情,称名赜而不可厌也,叠文复而不可乱也。(《诗所》,第130页)
10、相对于诗意的解释,诗义的阐明无疑显得更为困难。如上节所举的《子衿》三章,这首有名的诗,就其诗意而言,不可谓不清楚,但其诗义究竟是什么,却见解大不同。李光地讲:“《子衿》三章。《序》谓刺学校,《朱传》谓淫奔者。详诗意,俱无显证。或亦朋友相思念之辞尔?”(《诗所》,第193页)现代以文学的本位来看《诗》三百,自然可以不关心超乎诗意之外的诗义,甚至可以根本不考虑诗义的存在与否。不过,即便坚持文学艺术的本位,完全否定诗意之外存在着诗义,也是困难的,因为这不完全取决于作者的意图。一件艺术作品一旦形成后,作者其实并不能左右接受者对作品作出多样的的理解,包括由作品衍生出来的指义。况且,在西方,艺术获得自己独立的本体地位,也是迟至康德以后的事;而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世界中,艺术作品的创作始终是在承认“载道”的艺术思想氛围中展开的。因此,包括《诗经》在内的,作为儒家整个精神价值源头的“六经”,文字背后的义理是根本不可能加以搁置的。能否发现诗义是一回事,否认诗义的存在却是难以接受的。李光地完全碰到了这样的难题,但他仍致力去掘发诗义,比如在注《芣莒》三章时讲:
11、“学术聚焦”栏目将每周选择一个哲学话题,为大家推荐当期话题下由哲学学院教师已发表的3-4篇学术论文进行阅读。思想因交流而闪耀,学术因互鉴而丰富,让我们共同品味不同视角的观点相互碰撞,启迪思想。
12、路。炎帝之后。黄帝封其支子于路。春秋时路子婴儿是也。
13、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心安了,就算住的是茅屋,也觉得安稳无比;就算吃的是菜根,也觉得十分清香。
14、1948年,香农发表《传播的数学理论》,基本观点是:“传播如何发生”的技术问题,要与传播的意义分开,对前者优先考察。即传播的技术问题优先。技术用出毛病,再用、或等更新更多的技术去解决。香农说行,而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它不行!数字技术三大油门,轰出信息碎片飞满天,假新闻、阴谋论、群体极化,这些怎么用技术解决?更新更多的技术,更多更新的碎片!
15、此诗文意,《朱传》尽之,但为何事兴感,则不可晓。大抵诗意不可以辞寻者,当观其所起兴。(《诗所》,第201页)
16、既然大家都已达成自己的愿望,那真是各得其所了。
17、(解释):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18、白虎所主:金玉、瓦石、刀兵、杀戮、死亡、凶祸、哭泣、血光、生产、暴卒缟素、讼害。
19、学术聚焦第2期| 张庆熊:现代复杂性社会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科学方法论探讨
20、(字词解释)所:位置,场所。 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
21、从李光地对诗意的解释看,他对“本文本意”的追求是充满着现实主义倾向的。《诗经》原本即是中国传统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的源头,无论《风》《雅》《颂》都充分彰显了这一特性;虽然《颂》大量是祭神祭祖的内容,但其精神仍在现实人间的关怀。而且,从孟子确立的“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解诗原则,整个解诗的传统也是现实主义精神的贯彻。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李光地对诗意的解释完全是对这个传统的秉持,实毋需赘言。这里仍然指出这一点,诚乃希望能对李光地秉持这一传统作一些具体说明。除了前述力求将诗三百作各得其所的大背景确定以外,李光地在具体的诗意解释上,也力求给出合乎现实境况的解释。兹举宏观与微观各一例以见之。宏观的例子是对《将仲子》三章的解释,以坐实整个诗的语境:
22、前一句话中的“伟大”就是修饰“祖国”这个名词的,后一句“我写”这个主谓短语就是限制“作品”这个名词的。
23、与新闻传播密切相关的是两种“分”的碎片化:信息碎片化、受众碎片化。两者交织造成新的社会问题,总不能遍地土豪金、东北银、高端黑、武藤蓝、脑残粉吧?新问题要求去碎片化,这是传统媒体的新机遇:以共同经验优先去碎片化。这是被希望推动而非受恐惧驱使的挑战。通过去信息碎片化——为报道构建意义,把个别人和事转化成公共资源,进而去受众碎片化——受众认同报道,更新共同经验。双重去碎片化,关键是记者的报道。
24、雎鸠挚而有别,以兴淑女之贞一幽静,欲得之以为君子之善助。
25、家里一到晚上就各做各的事,大家各得其所,互相不打扰别人。
26、玄武所主:雷雨、江海、池井、湿涧、阴晦、贼盗、小人、阴私、暗昧、隐蔽、痔漏、堕胎、玄黑。
27、假新闻。信息生产三大主体,作为专业生产内容的PGC,媒体内有把关传统,外有社会监督,假新闻较少。职业生产内容的OGC,尽管也有社会监督,但缺乏长期形成的内部把关传统,假新闻就多一些。而用户生产内容的UGC,假新闻最多。大多数人缺乏核实把关意识,社会监督也极难。用户生产内容免不了:因虚荣而哗众取宠、因无知而信谣传谣、因恶意而诽谤中伤。现在还要加一句:因生意而全球胡编。2016年美国大选,有些假新闻来自南欧的马其顿,编造者对意识形态和权力游戏没兴趣,兴趣在提高点击量获得广告分成。商业动机的介入,更使假新闻全球狂奔。
28、一家三口都醒了,吃奶的、喝水的、刷牙的,热热闹闹,各得其所。
29、承求牡之意而言。亲迎之礼,男下女也,然犹必先进预事,而不苟合如此。《易》所谓“渐女归吉”者也。况可自我而先求之乎?
30、这是一位著名画家画()画儿,你看,画()怎么样?
31、李光地由《桑中》诗义,对整个《诗》三百的美刺问题作了阐明。由于孔子对《诗》三百有“思无邪”的论断,换言之,即在价值评判上都应具有美教的正向功能,然而《诗》中却有“鄙亵混杂其间”,似与“思无邪”构成冲突。李光地强调:“夫删《诗》之义,犹之作《春秋》也。”《春秋》所记多有“乱贼之迹”,但“著之者,戒之也”。以《诗》比《春秋》,《春秋》可以使乱臣贼子惧,《诗》三百则皆可以兴,“思无邪,戒辞也”。
32、(2)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能力安排工作,让大家都各得其所。
33、庚辛为白虎,其神属金,居西方,秋季得令,应申酉庚辛之日。
34、以及天人之际的宋明理学架构中的。这在他的《诗所序》中作有清楚的概括:
35、新闻界怎么办?追逐信息让媒体愈来愈困顿,但你突然发现信息“强势中的弱点”呢?弱点是强势与生俱来的孪生体,是其强大力量的固有部分。数字技术三大油门必然增多信息碎片,必然熵增,媒体该熵减!你跟竞争对手跑什么跑?你该从对手的成功寻找弱点,找那成功的代价。代价明晰,对手的成功就是你的机遇。他熵增,你熵减;他碎片化,你去碎片化;为混乱注入确定,为公众构建意义。
36、首章之我,后妃自我也。后三章之我,为文王我也。言行役苦辛如此,必有所怀念而伤感,盍姑酌酒,以忘情而消忧乎?卒乃如闻其叹息之声,而设问其为何,知其必有所怀伤而不能已者也。或问:圣人虽有劳苦事役,岂至于动情乎?曰:圣人亦人尔,未有忘情者也,但中节则圣矣。(《诗所》,第138-139页)
37、一声“我没事”,一句“我很好”,让牵挂你的家人安心。只有看到家庭和睦,家人平安,才能体味出平安的幸福。
38、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39、“的”字读“dí”时,其含义是“实在”“真实”或“恰当”“适合”的意思。如,的确,的当。这里不可读作“dī”或(dì)。
40、假新闻狂奔,有碎片信息+数字技术的助推。一是搜索,二是链接,三是储存,四是参与,五是快速。几者结合,假新闻红遍全世界。
41、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一系,至清初,已为官方意识形态。从汉唐经学中转出的理学,经过思想的创发与演化,至此已使自身在经学的新形态,即与汉学相对应的宋学下,获得安顿。李光地的《诗所》就是典型。在《诗所》中,似乎已没有了《朱传》对《序》的否定与悬置所带来的思想冲击,更多的是呈现为从学术到思想的各种紧张的消解;在理学的理论上也似乎缺乏新的推进,更多的是呈现为既有思想的阐明。但是,从对《诗》三百的语境还原,到诗意与诗义的解释与阐明,《诗所》不仅展现了从经学转出理学的清晰模式,而且更使转出的理学复与经学相合无间,宋明理学的思想过程至此呈现出终结。
42、(出自):《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