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的诗
1、一次,王安石恰巧与程颢一起议事,当时,王安石在和大臣们讨论变法事宜,遇到了思想不通处,他就声色俱厉,暴跳如雷,要贬人官帽。程颢听后就不慌不忙地劝王安石说:“讨论天下的大事不是一家子的私下议论,希望你能平心静气地听取别人的意见。”王安石为之惭愧折服。程颢说话办事,这样有理有节,不动真气,用以柔克刚反对变法的态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避免了出现像王安石与司马光那样势同水火,不共戴天的悲惨局面。
2、三十:非确数,只是写其远隔人世,写其幽深。
3、⑵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4、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程颢的诗)。
5、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6、《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
7、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8、第三句“万物静观皆自得”,讲的是“观物”,即世间万物,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自有一番生意和内在的道理。明道的语录就有“万物之生意最可观”,《鹤林玉露》和《宋元学案》都记载,程颢不让除去书窗前的茂草,“欲常见造物生意”;又专门用盆池养小鱼数尾,“欲观万物自得意”。“草之与鱼,人所共见,唯明道见草则知生意,见鱼则知自得意,此岂流俗之见可同日而语!”
9、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10、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这句与上句在一起,是说溪流隔开人间真是遥远,那溪上的白云,那山间的红叶,该是多么悠闲自在!
11、瞧,我们程家人——为2019年北京程氏宗亲会新春联谊而作
12、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天空中,淡淡的白云,轻柔的春风,和煦的阳光;地面上,红花,绿柳,碧水。从上到下,互相映照,短短十四个字,便画出了一幅春景图。后两句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似乎也感染了读者。
13、在第二十二章里曾经指出,新的儒家强调修养需下工夫。虽说人的最终目标是无所用心,但为达到无所用心,还是要用很大气力的。对这一点,禅师们不大提及,周敦颐主“静”,也不着重讲修养需用的工夫。程朱强调一个“敬”字,就把修养需用工夫这一点凸显出来了。
14、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
15、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一作“望”。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16、对上述第一段,程颐分析说,吃糙米,饮凉水,并不给人什么乐趣,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尽管生活如此清苦,孔子仍然不改其乐。对第二段,程颐解释说:“箪、瓢、陋巷,非可乐也,盖自有其乐耳。‘其’字当玩味,自有深意。”(《遗书》卷12)程颐这样分析是对的,但孔、颜究竟乐在何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答。
17、后两句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似乎也感染了读者.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在程颢的诗作中,这算的上是一首好诗.
18、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了解,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散译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19、 这首诗虽说是秋天偶然写成,细细分辨却可看出程颢的人生态度。就是心境悠闲,不慌不忙,丝毫不觉得任何压力。睡眠充分,精神充足,走出户外,放眼望去。以平静的心情去欣赏万物时,发现无一不具特色,各有其存在的道理,颇具自得的神情。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风光与特殊胜景,这些都要靠人去品味。我们应该随着四季的变化而享受自然的乐趣。
20、在生命的悲情与思考之下,诗人超越了一己的得失和现实的困境,从更高更远以及更主动的层次上去提升人生的意义。这首诗表现的是道,是静观,静观就是去欲,四时佳兴就是去欲之后获得的快感,道通天地,才能够有这种感觉,所以富贵不淫,身处贫贱也感觉到快乐。
21、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往往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
22、这首诗可以说是程颢人生态度的一个集中体现,其实也体现了中国哲学的脉络。从道家的顺应自然营造活泼的生命,到儒道两家都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君子思想到大丈夫人格,他的这首诗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家和儒家思想,可以说是我们人生的指南。
23、红尘,佛教徒把人间称为红尘。此泛指人世间。
24、身劳无补公家事,心冗空令学业衰。世路崄巇功业远,未能归去不男儿。
25、、清溪:清澈的溪水。碧山头:碧绿的山头。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26、城居不见万山重,因起高亭破远空。虚旷直疑天宇外,周旋如在画屏中。
27、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
28、在第二十章里我曾谈到,风流的主要特性在于心超脱于万物的畛别之上,率性而行,自事其心,不求取悦于人。在朱熹看来,曾点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快乐,因为他实践了风流的真精神。从朱熹的这番话里,我们也能体会到新的儒家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气息。前面我曾说过,新的儒家从名教中寻求快乐;同时,还要看到,新的儒家并不把名教和自然对立起来,而是把名教看做自然的发展。在新的儒家看来,这乃是孔孟思想的真谛。
29、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30、《文集》,12卷,为二程的诗文,南宋张栻,朱熹等先后纂辑。
31、在第二十章里,我曾说,新的儒家试图从名教(道德、礼制)中寻求快乐,这是指生命的快乐,而不是指寻求一点生活的乐趣。寻求快乐,对新的儒家来说,是一件大事。例如,程颢说:“昔受学于周茂叔(即周敦颐——引者注),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遗书》卷2上)在《论语》里,有很多段落记载孔子和弟子们的“乐”。新的儒家经常援引的有如:
32、第二句确实如冯友兰所说,讲的是一种悠闲自适的生活状态。第一句应念作“闲来”“无事不从容”,闲下来的话,所有事情都是从容不迫的,不需要着急忙慌去处理。第二句应念作“睡觉”“东窗日已红”,“觉”音决,意为醒来。一觉睡到自然醒,日头已经升起多高了。
33、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34、新的儒家是否成功地实践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主张呢?是的,他们确实这样实践,并且获得了成功。下面的两首诗,第一首的作者是邵雍,第二首的作者是程颢。从诗中可以看出,邵雍是一个快乐的人。程颢称他为“风流人豪”。他把自己的住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下面这首诗的题目是《安乐吟》:
35、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36、新的儒家的这种看法也反映于对上面第三段《论语·先进》引文的解释。朱熹对这段话解释说:“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论语集注》卷6)
37、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淡淡的云变换着各种姿态,悠闲地在天上飘着,风儿像母亲温暖的手轻轻地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时分,我陶醉地穿行于花丛之中,拂过袅娜多姿的柔柳,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美丽的小河边。其他人理解不了我内心此时此刻的快乐,还以为我是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38、人生要如何呢?其实最好就是心境悠闲,不慌不忙,丝毫不觉得任何压力。以平静的心情去欣赏万物时,发现各有其存在的道理,颇具自得的神情。其实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每个人都有自己未来的梦想,就像是自然的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风光与特殊胜景,这些都要靠人去品味,我们应该随着四季的变化而享受自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