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40篇
1、孔子:左丘明确实与我关系密切,我们曾一同前往周室,考察礼乐制度,查找文献。(论语全文40篇)。
2、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4、子曰:“三军①可夺②帅也,匹夫③不可夺志也。”(《子罕》)
5、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
6、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考虑,就必然有眼
7、⑴“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有身份的人,即出身贵族的人;二是指有修养的人,即有才德的人。
8、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9、“浮云"代表的是孔子的一种精神境界,表示对一切的实物都无欲无求的人生观。而浮云则代表着风吹云散的意思。换而言之孔子眼里除了他本身云表飞扬的高洁心态,其他的一切都不存在于他心中
10、《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12、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3、语录体: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14、南面: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南面而坐。引申为居天子、诸侯或卿大夫之位。
15、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uo)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6、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如果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浮夸,二者配合适中,才算是大雅君子!”
17、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18、译文:孔子进入周公庙,遇事都要问这问那。有人便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你看他进了太庙,遇事都要问
19、◆(部编教材-文言文一词多义)每日三题-共100题(PDF)(10元)
2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1、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3、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24、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25、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6、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27、译文:孔子说:“颜回真高尚啊,用一个竹筒吃饭,用一个瓜瓢喝水,住一个简陋的巷子里。别人忍受不了那样的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颜回真高尚啊!”
28、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29、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30、◆中考课外文言文强化训练(100篇)(WORD)(45元)
31、一言以蔽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2、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因某人说话好听就提拔他,也不因某人有缺点而不听取他的意见。”
33、⑷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34、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
35、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36、乡d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37、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38、孔子一贯提倡正直无私,反对那些阿谀奉承、色厉内荏的人。
39、①磬(音qìng庆):古代石制的打击乐器。②荷蒉(音kuì窺):挑着草筐。荷,肩扛,肩挑。蒉,草编的筐子,盛土用。③硁硁(音kēng坑):击磬的声音。④深则厉,浅则揭:穿着衣服涉水叫厉,提起衣襟涉水叫揭。这两句是《诗经·邶风·匏有苦叶》的诗句。这里用来比喻处世也要审时度势,知道深浅。⑤末:无。⑥难:责难。
40、《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41、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42、本章所记是孔子在卫国的事。音乐可以表达心声,孔子击磬,寄托着自己面对天下乱局,志在济世救民的强烈愿望,以及虽不为当政者所用却执意不改初衷的挚诚之心。荷蒉者也是当时的一位隐士,他的话与上章晨门所说“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是同一个意思。“鄙哉!硁硁乎!”就是荷蒉者讥讽这个击磬的人太固执了,明知做不到却硬要去做,真是不识时务,不知深浅。“深则厉,浅则揭”一句,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作注说:这是比喻,水深比喻社会非常黑暗,只得听之任之;水浅比喻社会黑暗的程度不深,还可以使自己不受沾染,便无妨撩起衣裳,免得濡湿。听到荷蒉者的议论后,孔子为什么说“果哉!末之难矣”呢?荷蒉者的这番议论,使孔子感到此人隐退之意太过坚决,“末之难矣”就是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对他进行辩驳、责难的了,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43、(课后题)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44、本章乃言三年之丧。子女之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抱,故父母卒,其子女能三年不忘于哀思,斯为孝。儒家言,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庶人生事简单,时有哀思,犹所不妨。天子总理天下,一日二日万几,不能常哀思及于已亡之父母。然政权事小,人道事大。顾政权而丧人道,人道既丧,政权亦将不存。且以不仁不孝之人而总领天下,天下事可知。故儒家言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者,其重在天子,乃言天子亦犹庶人,不可不有三年之丧。既三年常在哀思中,即无心再理大政,则惟有将政权交之家冢。后世视政权如私产,不可一日放手,此与儒家义大背。孔子谓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言外深慨于近世之不然。至于古人之有此,或别有说,不如儒义之所申,则于此可不深论。或曰:嗣主委君道以伸子道,百官尽臣职以承相职,此忠孝之相成。周公负扆以朝诸侯而流言起,则此制不得不变。故康王葬毕遂即位,是三年之丧不行于西周之初。
45、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6、◆《中考文言文专题40篇》思维导图+夯实基础训练+对比阅读(PDF)(60元)
4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9、三思而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50、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51、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5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53、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54、⑴学习态度上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