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精髓就在三句话
1、在我们的生活中,“道德”是一个词;在老子这里,“道”和“德”是两个不同含义的哲学概念,上面我们说的就是“道”,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德”。
2、稿件要求:积极健康正能量,表述鲜明,资料真实。一律采用网上投稿模式,word格式,如有配图,投稿时请发附件。
3、▶中国人这个可怕的吃饭习惯,是时候改改了!
4、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67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所说的第二宝“节俭”不仅可以“俭以养德”,还可以“节俭生福”,因为德行好了,勤俭持家,开源节流,才能让福气越聚越多,细水长流。
5、万事万物在没有形成之时就是“无”,自从能叫得出名时,也就是“有”时,则是世界万物形成的本源才开始命名,这是老子揭示宇宙的来源论。
6、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中连续三个“道”,意思却各不相同。第一个“道”为名词,指的是宇宙万物的共同起源,万事万物虽从形态上来讲不尽相同,但从本源上来讲却是有相通之处的,老子认为一切都是从“道”演化而来。
7、天有好生之德,究竟是损还是益,关键是看对族群的和谐是否有利,对人与自然的平衡是否有利。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一辈子的志业。
8、纵观历史的许多帝王将相,他们大都是从苦难中、从弱小中成长而来的。弱者,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薄如纸,应有不屈之心!生活,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很糟糕。唯有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才能苦尽甘来,享受狂风暴雨后的成功与喜悦!(道德经精髓就在三句话)。
9、从发源上讲。有人说,老子和孔子的学说,均来自于《易》。这句话大有玄机。孔子从乾从阳,老子从坤从阴。所以孔子儒家观点,至大至刚,天地正气,能伸能长,犹如一棵顶天立地的巨木,不断向上、向外扩展。老子道家观点,阴柔圆融,能收能藏,往往能看到事物背面的东西,犹如让人从巨木,渐渐缩回,重新变成一颗生命的种子,回归生命的原点。(道德经精髓就在三句话)。
10、而老子告诉我们,贪婪是幸福的大敌,唯有知足才是不忘初心的路,知足能够带给人快乐。
1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12、在这个物欲纵横的世界中,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很容易因为贪念而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灾难。
13、我们现代人,非常的直接,我给你做多少事,你给我多少钱,你叫我做一件事,我一定要问有什么利益?物质文明席卷之处,一切以现实的利害作为好坏的标准。没有显而易见的利益,值得做吗?一切是如此的短视和虚浮。
14、“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不仅是在道德经中,在道教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谁要是能够真正领悟到这个字的真正意思。那么他就是真正的圣人,就可以立刻飞身成仙。
15、苏东坡在《赤壁赋》中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6、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当和事老,用调解的方法来解决的怨恨,即使表面解决,必然还会留下残余的怨恨,这怎么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只有懂得宽恕之道,才能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
17、老子说:“大河之水能够倒流吗?大河之水是不能够倒流的。只能遵循造化所定的流向。动乱产生于人心,而人心是变化莫测的,天下动乱之所以此起彼伏,屡禁不止,正说明这休止动乱人力难以启及的道理。
18、回复数字 118 观赏《太极武当》纪录片1-7集
19、琢磨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
20、《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1、同理,圣人要领导老百姓,必须用言辞对老百姓表示谦下,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做人,遇事谦退无争,厚德载物,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所以说,谦虚做人是一种大智慧,我们要好好领悟。
22、▶感觉“累”可能是身体“虚了”!中医教你怎么补~
2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4、“不争”在《老子》中共出现8次,分布在7章之中,其中第八章出现2次。为什么老子如何看重“不争”的思想,就是因为他想告诫大家做人要谦虚。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人之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5、老子所说的“俭”,不仅包括勤俭持家,还包括我们做事、说话上面的“俭用”,甚至还可以是对生态环境的“节俭”。正如老子《道德经》第五章中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人要少说话,避免使自己陷入困境。
26、说到这里,你也许就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优秀的人以悟道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看看我们的现实,我们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纠结?为什么会郁闷?为什么会失败?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懂得规律,如果懂得了万事万物的总规律,我们心灵上的这些困扰就会烟消云散,这才是真正幸福圆满的人生啊!
27、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告诫人们要“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即: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却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易·系辞下》所说:“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即:尺蠖将自己的身躯尽量地弯曲,是为了伸展前进;龙蛇冬眠,是为了保全生命。
28、有些东西看似很完美其实也是有缺陷的,对待事物最好的态度就是顺应它们的规律,遵循自然之道,这样我们才能活出幸福人生。
29、老子在《道德经》中给大家深刻阐述的“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等自然真理,这些都是对弱者来说特别有用的。比如说,牙齿是坚硬的,舌头是柔弱的,但是坚硬的牙齿都落完了,而舌头依然很好的存在着。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
30、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31、虚是境界,有度是实在的功夫。就人世间而言,人与人之间有边界,不可冒犯;就物质取舍而言,只取所需,不取所欲;就人与自然而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2、所以,古代的圣贤人物,不怎么谈利,而是喜欢谈吉,谈福。吉和福看重长期累积的效果,而不注重当下一城一地的得失。
33、虚才能放空外物,不把持,不占有。《论语》记载,曾参称赞颜回:“有若无,实若虚。”有的好像没有,实在好像空虚,说的就是这种境界。
34、下面选取的是《道德经》中的三句经典句子,希望通过阅读,可以让你明白人生的意义。
35、历史学家任继愈老先生说:《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的哲学慰藉。这句话非要有道理的,因为弱者的主要特征就是柔弱、不起眼,就如这水一样,但可以穿透坚硬的石头,水滴石穿。
36、关于《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梳理。
37、老子这句话是说:“一切事物,有时是受损反而获益,有时获益反而是受损。”
38、老子这句话是说:“一切事物,有时是受损反而获益,有时获益反而是受损。”
39、这段话的意思,累积到了满盈,不如及时停止;锐气如果太盛,不能长久保持;家里金山银山,没人能守得住;富贵加上骄傲,自己埋下祸根;成功了就退下,这才合乎天道。
40、孔子与老子论道,老子问:“听说你喜欢周礼,为什么呢?”
41、天道好循环。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成住坏空是佛教用语,“成”,事物出现;“住”,事物繁荣一段时间;“坏”,开始走下坡路;“空”,一切尘归尘,土归土。
42、老子说:“所谓仁义,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给人们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你如果修道,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仁义,就如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你是在破坏自然规律,败坏人的天性啊!”老子的这番话让孔子哑口无言,陷入了深思,三天都没有说话。
43、我们现代人,非常的直接,我给你做多少事,你给我多少钱,你叫我做一件事,我一定要问有什么利益?物质文明席卷之处,一切以现实的利害作为好坏的标准。没有显而易见的利益,值得做吗?一切是如此的短视和虚浮。
44、明代袁了凡所著《了凡四训》的根本,就是栖霞寺的云谷禅师告诫他的话:“命由己立,福自己求。”
45、你也许会想,道德我们大家都懂啊,从懂事开始,就一直在听成年人的道德说教,心里都有点烦了。可是你再想一想,为何老子所讲的道德那样迷人呢?为什么古今中外那么多成功者那般推崇这部经典呢?
46、第要无为。自为的基础恰恰是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就是顺着形势去做。每个地方都有地理的特质,每个时候都有不同的天时,应因地制宜,随时变化。
47、所以,人法地、法天、法道,老子告诉你首先要敬畏。天地人一体,有一个最终的根源—道。人类千万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破坏天地的和谐秩序,如果天无以宁静,地无以宁静,受害的最终还是人类,道不会受任何损伤。
48、世上再难做的事情,也有它好做的时候,人之所以成功大事就是从这件事情还是很简单的时候就开始去做了,做天下大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做成了,所谓大事也是从小事开始做起的,所以做大事、难事,成就大业都是从最简单的时机,从小事做起来的。
49、这句话非常精练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50、比如说,嘉靖皇帝说:“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浑,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那清过?长江黄河都都灌溉了流域内所有田地,哪能因水清水浑就偏废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