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造句
1、(若丧考妣):丧:死去;考:父亲;妣:母亲。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人琴俱亡造句)。
2、世态炎凉:社会上所遭受到的亲热和冷淡(世态:社会上的人情世故)。
3、六亲不认:六亲:指所有亲属。形容不通人情世故,跟任何亲属都不来往。有时指对谁也不讲情面。
4、战战兢兢: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也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5、眉目传情:用眉眼的活动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情意。参“眉来眼去”。
6、余音绕梁:留下的声音环绕屋梁旋转不去。形容歌音美妙动听,久久留在记忆中。
7、不动声色:话音和表情不因外界的影响而有所变动。多形容冷静、镇定。
8、沸反盈天:声音像烧开的水那样翻滚,充满空间。
9、王子敬一向喜欢弹琴,(王子猷)走进去坐在停放尸体的灵床旁,拿过王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成调了,(王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
10、 2009年王荣生教授在《语文学习》刊文,批评广大语文教师在教《背影》一文时,都只聚焦于“父爱”主题上,而不能根据散文文体特点关注到作者的情感。这样教《背影》是“教学设计的双重扭曲”。认为《背影》教学的重点不应放在被描写的对象,即“父亲”的形象上,而应放在描写者,即作者朱自清的感情上。因王荣生教授在语文教育界的影响力,他的观点在中学教师中对如何教《背影》产生较大影响,之后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开始关注文中所传达出来的作者的“悔恨”“愧疚”之情。也有学者和教师对此提出不同意见。
11、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相传晋?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墨汁渗入木板有三分深),现多形容分析、描写、议论的深刻有力。
12、(感物伤怀):感:感动;伤怀:伤心。因见到某种事物而感动伤心。
13、 三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对《背影》的“文学教育”得到一定强化,注重学生感受,对课文的理解和解读逐渐开放。人教社1992年版语文教科书在《背影》课后的练习设计为“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三种类型,题干中常用“你觉得怎么样”“试着体会”“你还有没有”之类的商讨性提示语。答案已不再是一种硬性的规定,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的想法。如,“把标题改为‘浦口别父’‘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你觉得怎么样?”“这‘淡淡的哀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人教社2001年版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建议是:结合练习题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平实自然,不造作;抓住语言风格,使学生体会其中感情。这就不再是简单的学习“文章写作技巧”,文学鉴赏意味加强。
14、 经过时间验证的话总是有理的,正如那句“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当老爸宣布他要出差一个多月去国外时,我表示无感。
15、 我们总会爱上一些人,他们遥不可及却让你心跳不止,但与此同时,你,究竟有没有去关注身边的他们,那些时时相伴你的人呢?
16、(肝肠寸断):肝肠一寸寸断开。比喻伤心到极点。
17、如丧考妣:丧:死去;考:已死的父亲;妣:已死的母亲。好象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
18、造句:梁山伯的死讯传来,祝英台司马青衫湿。
19、句中的“乘桴”字面意义是乘坐竹木小筏,能连贯其他字词讲通全句。但作者的实际意思并非真的有人要去海上乘筏漂流,而是说想要抛弃浮名,避世隐居,这就是言外之意。这种言外之意不是字面产生的,而是联想到《论语·公冶长》中的一个语典获得的:“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海上堪乘桴”既是诗作者说的话,又暗扣“乘桴浮于海”的语典,所以除字面意思外,还有表达“避世”心情的言外之意,这正符合扣原用典的特征。类似的用典语例还有不少,如“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唐·王维《济上四贤咏》)、“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宋·王安石《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缝掖今谁贵,乘桴任所之”(宋·陈思《翠寒集·寄翰苑所知》)等,都是以《论语》为原典的扣原用典。由于字面意义跟原典相同,不像典故词那样产生新的意义,所以基本上不存在解释特别词义的问题。
20、滥竽充数:竽:一种古代吹奏乐器。齐宣王喜欢听竽,一吹就是300人齐吹,有人南郭先生不会而混在其中,后宣王死,湣王立,也爱听吹竽,但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就逃走了。说明没有本事的人夹在有本事的人中间凑数。
21、 于细节处见真醇,从平凡中出爱意。文风别具一格,由三个生长过程写到人生渐进的体悟。若有“爱意”,何必“猛虎”?心中阻碍若除,皆大欢喜!题旨深邃而有文采,将一朵花的开放比喻成近旁的爱的守望者。诚如作者所言,“不要忘记了身边最亲的人,正是这些爱意与阻碍,使爱更加美好”,一枝一叶,总关情;或远或近,便是爱。(郑子龙老师)
22、 各版本教科书都重视学生在学习《背影》时形成自身的体验感悟,将本文学习与生活联结。人教版课后安排拓展延伸题:一是引入余光中对《背影》的批评:“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要学生谈看法并讨论。二是“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样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这就要求学生须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体验并思考。苏教版课后练习让学生以文中的角色来体会儿子的感受和心情以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如:“你能揣摩出当时儿子看到父亲背影的感受和心情吗?”“从中你能否体悟出父亲对儿子怎样的感情呢?”语文版则配上著名油画罗立中的《父亲》,要求学生“欣赏这幅油画,结合课文内容和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它的感人之处”。这些题目学生非结合生活体验不能回答。
23、 古时风雅之人多爱月,赏月似乎是家常便饭。也留下很多诗文,可谓“爱月者实繁”。殊不知,他们月夜赋诗,靠的并非月光,而是不起眼的油灯微光。但我未见有人专为赞美油灯作诗。
24、点铁成金:原来是说使黄金变成铁,后来比喻把别人的好文章改坏了。
25、牙牙学语:咿咿呀呀地学说话(牙牙:摹拟婴儿学说话的声音)。
26、默默无闻:不声不响,不为人所知(默默:没有声音;无闻:不曾听说)。形容不出名或不为人们所注意)。
27、 对于我们而言,最大的问题并非“不爱”,而是“不珍惜”。托尔斯泰说出了这句话,但并未珍惜好身边的人,因此蒙受了很多苦难。我们在今天看到这句话更应引以为戒。父母,总有一天会老;朋友,总有一天会散;爱人,总有一天会走……就连我们本身,包括我们存在的证明物,我们的所有回忆,也终将湮没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之中。但既生活在这世界上,便要爱身边的人,珍惜有限而短暂、却又无限而永恒的美好。这时,就连月光,也离我们如此迫近。
28、靡靡之音:柔弱、颓废,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
29、 远爱与近爱,是理想与现实的鸿沟。远处之人是理想的,距离隐去瑕疵,只留下完美;那些伟人、明星,完美的一面容易被放大,缺憾的一面或许被掩盖。近处之人完全显露在你面前,不论他如何趋于完美,你总能找出问题而横加指责。然而,远处之人的完美,是抽象的、虚幻的,只存在于你的理想中。爱这样的人,不用容忍缺憾,是多么容易的事,又是多么无意义的事。我们终究要活在现实中,而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人;如果我们不能活在现实中,无法容忍缺憾,又如何改造现实,使其趋向理想?
30、本材料出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名人传》,在该书中是引作托尔斯泰厌恶“抽象的爱”的证据。这种名言式材料,有别于常见的寓言式材料。寓言式材料,是将道理作了形象化的展示,学生要先进行由事到理的转化,再提取观点。名言式材料已经是理性、抽象的表述,关键词和话题不难把握。但由于是文学家的语言,又往往不是平实的语言,有一定的诗性,逻辑不很清晰。所以,名言式材料仍要在“读”上下功夫。不止满足于抓词语,抓话题,还要领会名言中的相关概念、表述逻辑,给自己的写作增加深度。
31、余音绕梁:余音:音乐演奏后好象还留下来的乐声。遗留下乐声围着屋梁打转转。形容歌声优美,使人回味。
32、拍手称快:鼓掌表示非常痛快。多用以表示正义得到伸张时的痛快心情。
33、 我们凭什么要爱留余地?真正的爱不是为了自满,而是为了一起成为更好的人。
34、 我自幼学习舞蹈,幼小的心灵对舞蹈怀着朦胧的热爱,对舞蹈前辈一舞动天下的倩影更是怀着近乎虔诚的信仰。我常静静地远观着她们,静静地在心中描摹舞蹈几乎不真实的美好。
35、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
36、 不爱隐形人,才有可能拒绝浮世的庸俗,才能使生命更加深厚,使生活更加简单美好。那些被爱上的隐形人,大多都是走红的明星,成功的大腕这类。近期网上“我爱马云爸爸”“我爱何以琛”这样的宣言屡见不鲜。他们爱上的是马云吗?不是,是他的财富和名望。他们爱上的是演员吗?不是,是他帅气的外形。爱隐形人是容易之事,因为那只不过是披着“爱”的外衣,表达自己的欲望,即对名利的渴求、对美貌的渴望。这些,使爱失去了应有的美好,使生命变得浅薄,使生活变得庸俗乏味。
37、 媒体层出不穷的报道“花季少女见网友失联”,甚至有些新闻过眼也已熟悉到惊不起波澜。我相信我们这些千里之外的人不会为此流些许眼泪,顶多痛痛心谩骂两句交友不慎,便再无下文了。而父母的白发人送黑发人,每每视频报道时,屏幕上父母二人哭到肝肠寸断。此时若少女幡然惊醒,却已无魂魄可回头了。爱要不留余地,才视为最珍贵。余地越大,面具越厚,又从何谈爱?
38、(人琴两亡):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同“人琴俱亡”。
39、“典故”和“用典”是对立而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典故,就不会有用典,没有用典,也无所谓典故。但毕竟它们是两种语言事实,典故是原始的、静态的,用典是后出的、变化的。虽然两者相互依存而无法割裂,但研究重点应该在“用典”而不在“典故”,通常所谓“典故词典”“典故词语”“典故研究”等,立目和解释的对象实际上都是“用典”,并非“典故”。所谓“典源”“典面”“典义”之“典”,也应该指的是用典语言事实,而不是指原有典故;如果把这个“典”等同于“典故”,那就成了原典的来源(不通)、原典的字面、原典的意义,跟实际研究的取向不符。
40、 那道屏障无形地将她与我隔开,彼此淡视对方。在无数个午餐后,我们背道而驰,不关心对方的生活,爱仿佛也在慢慢消散,迷失在风之中。我有了别的知心朋友,与她们无话不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那些并非亲近的人,却能生有爱意,和睦相处。唯独是她,我最亲的妈妈,却是爱口难开。可每天晚上的热牛奶却总是如期而至,那些无形的关爱一丝也不少。我们习惯了将爱意分给那些一无所知的人,却不舍得分一点给最亲的人。
41、莫逆于心:不在心里互相抵触(莫逆:没有抵触,思想感情相一致)。指情投意合,心心相印。
42、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形容心情十分舒畅。
43、倚门倚闾:闾:里巷的门。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殷切心情。
44、难以启齿(nányǐqǐchǐ)难以说出事情的真相。
45、 1950年新中国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一年后此教科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改编出版,《背影》收入第四册第二课,列革命家朱德的《母亲的回忆》之后,苏联作品《辽尼亚和他的祖母》之前。课本“编辑大意”强调:“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可看出作为课文的《背影》是应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的。
46、甘极如饴:像饴糖似的甜美。比喻甘心情愿受苦或就死。
47、释义: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同“人琴俱亡”。
48、冷眼旁观: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在旁边看(冷眼:观察事物时的冷静或冷淡的神情)。
49、五百年了,五百年不见阳光的岁月,所有人都欲言又止,每个人都知道你的过去,他们认为你不应该是你。而你知道你就是你自己,从来也没有改变过。
50、大显身手:充分地显示出本领来(身手:武艺,泛指本领)。
51、 多久没再见到她呢?只是记得,那天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哐”地关上车门,车子在夜色中疾驰而去,那间透出昏暗光亮的舞蹈房渐行渐远。
52、余音袅袅:留下来的声音悠扬婉转,延绵不绝(袅袅:轻扬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