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简介50字
1、 孔子回到卫都,曾见卫灵公夫人南子,子路不悦。灵公与南子还让孔子为次乘招摇过市。
2、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著高尚者的行为。“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3、二是以“仁”为核心。仁是孔子表述其思想实质的总概念,中心是以人为本、仁者爱人、德治仁政。
4、34岁,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
5、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的简介50字)。
6、公伯缭(寮)。鲁人,字子周。《论语》中提及一次。《宪问》篇中记载公伯察曾向季孙氏告发子路,鲁国的大夫子服景伯(一说子服景伯也是孔子弟子,参见本《附录》第九十三)为此要杀公伯寮,但被孔子制止。
7、 邾庄公卒,邾隐公即位,将冠,使人问冠礼于孔子。
8、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9、孔夫子想说: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若是没有等级森严的一个制度,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10、 十四岁 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鲁昭公四年,孔子在鲁。
11、 十九岁 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娶宋女亓(qī)官氏为妻。
12、 五十四岁 公元前498年,周敬王二十二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在鲁。
13、原来周文的成立,有两个元素,其一是外在结构面的礼乐体制,即封建宗法制度,其二是内在动力面的血缘亲情。是靠着兄弟子姪的血气感情,贯注到分封出去的诸侯国度,以支撑这虽分封而仍一统的周王朝与社会秩序。这两个元素也可以简称为「尊尊原则」(尊其所尊,以形成天子、诸侯、大夫的尊卑秩序)与「亲亲原则」(亲其所亲,以凝聚来自血缘的感情动力)。
14、冉耕。鲁人,字泊牛,少孔子七岁③。《论语》中提及二次。据《读史方舆纪要·汶山县》条说,“夫子为中都宰,入为司寇,以冉伯牛摄宰事”。他以德行著称,不幸患麻风病而死④,孔子非常痛惜。③见《论语·雍也》。④见《荀子》《非十二子》和《儒效》两篇。 ①《论语·颜渊》。 ②《论语。学而》。 ③《史记》。 ④《家语》。 ⑤《家语》。 ⑥见《论语·先进》。 ⑦《论语·公冶长》。 ①见《论语·先进》。 ②见《左传·哀公十五年》。 ③据《家语疏证》引《圣门志》。 ④东汉班固等所撰《白虎通义·情性》也记载悦:“冉伯牛危言正行而遭恶疾。”澹不齐鲁人,字子贱,少孔子三十岁。《论语》中提及一次。 他曾任单父宰。“有才智,仁爱,百姓不忍欺。”⑤孔子称道他说:“这个人真是个君于呵!”⑥
15、其实,在春秋时代,偷个情约个炮啥的真不是啥大事儿,譬如孔子的爸比和妈咪。孔子这个人基本可以确定真实存在过,一直到今天还有成千上万的子孙开枝散叶,除了文革那几年,历史上一直称圣,从来没被打倒过,即便是蒙古灭国和鬼子入侵也没有过,这样的话,圣人的形象愈发伟光正,我们坚持捋出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圣人出来,这难度是相当大的,不过,好在作者是个阴暗的家伙,凡事儿都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大抵是不差的。如果有人说他一辈子都在干好事儿,压根儿没干过一件见不得人的事儿,那他就是欺负你傻,离这种坏人越远越好。孔子是野合诞生的,至于是约炮还是强奸已经无可考证了,书上说他妈咪颜征在是他爹地的第二个妾,这事儿不靠谱,为啥呢?因为孔子名丘啊!他的妈咪在山丘旁边儿怀上他的啊!谁家妻妾不在家里床上干那事儿?跑野外山丘旁边儿去?泄露春光不说,夏天蚊子咬,冬天冻屁股的,那时间也没毛毯和气垫床啥的....至于说谁主动的,还真不好说,他爹地年轻时间是个勇士,可是六十多的老人了,能否把二十来岁的姑娘给强了?不好说,也许是他妈咪主动的也未必,你看现在还有只愿在宝马车里哭的姑娘,人家老孔最起码是个士!贵族啊,红几代不好说,但书上写的很明白,祖上是从宋国内乱时间跑过来的,这个应该是真的,那时间的人还没那么不要脸,逮着谁都叫爸爸
16、正因为孔子开发出这种精神,才使中华文化一直是一个强调和谐、富于弹性而适应力强、能与时俱变的文化。两、三千年来,中华文化一直是同一个文化体在生生不息(张光直先生称之为「连续型文化」),而不是一个个文化体在后先取代(此则称为「断裂型文化」),这根本是世界史上唯一的例子,这难道不值得身为中华文化传统中一分子的我们引以为荣吗?
17、 十三岁 公元前539年,周景王六年,鲁昭公三年,孔子在鲁。
18、但是,随着周王朝的灭亡,周礼也在历史的长河中被画上了句号,这也使得春秋战国初期的社会有一些不安定。
19、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20、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21、老子有言:死而不亡者为寿。活到100岁算长寿了吧?但于宇宙而言,不过白驹过隙,一瞬而已。孔子活了73年,在当下也算达到了平均年龄,而在当时平均年龄只有40岁左右,这已经相当于如今的百岁老人了。
22、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23、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24、 三十二岁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孔子在鲁。
25、所以孔子的学问,乃至从此传下来的所谓儒学,本质上也不过就是「如何才能做成一个人」的学问,即所谓「成人之学」罢了!
26、 三月,郑国铸刑书。“礼治”衰替,法治渐起。
27、孔子出生时的头顶中间稍有凹陷,像尼丘山顶的样子,于是取名为丘,字仲尼。“仲”是排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第一任妻子生了九个女儿没有生下儿子,又娶了第二任妻子生了个儿子,却腿有残疾,只好再娶这第三任妻子为他生下仲尼,一个健康聪明的儿子。
28、 可是再去堕孟氏的成邑(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时,却受到孟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而失败。堕三都至此半途而废。(《史记·孔子世家》)
29、他父母的年龄差52岁,这在当时和当下都很不一般。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69岁时娶了17岁的少女颜徵在,第二年生下了孔子。
30、孔子对旧观念的第三项新诠是有关民族层面的华夷之辨。
31、这种打破血统、地域的有限隔阂,而归宿于文化的大一统的精神或见解,孔子在《春秋》一书中是如何表示的呢?我们试读《春秋》,便可发现这一条重要的脉络:在春秋初期,孔子的尊王攘夷、民族大义,是落在齐桓公身上,乃因齐桓公领导北方诸侯抵抗南方的侵略者(霸权、帝国主义者)楚国。所以楚被判为夷,北方诸侯则是诸夏。但到了春秋中期,楚国已经「内化」了。(即已接受了人文教化而被孔子列为诸夏了,即所谓「外夷狄而内诸夏」。)这时新兴的侵略者是西方的秦国,所以孔子的民族大义,重心便改落在晋文公身上,乃因晋文公领导东方诸侯抵抗西方的强秦。于是秦被视为夷狄,而楚国则由夷狄转变为诸夏了。可见孔子判定夷夏的标准,的确与血统地域无关。
32、27岁,当时的大学者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同时也在这个时候,孔子开始开班私人学校,传道授业。
33、这是一个令人悲从中来感慨万千又不知如何表达的故事。孔子的一生也经历着亲人们一一逝去,其惨情与福贵有极其相似之处。
34、其实孔子极少批评人,子贡喜欢批评人(子贡方人),孔子还曾经教训他:「阿赐!你的德行修养已经好到可以去批评人了吗?我身为你的老师,都还觉得连自修都来不及,哪有闲工夫去批评人呀!」(赐也!尔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而且孔子曾表示痛恶的,其实是乡愿而不是小人。原来在这一章里,女子、小人都是指和君子(文化人)相对的自然人,如果要更清晰地对照出君子、小人的不同,更不妨将小人理解为小孩,于是女子、小人就相当于现在我们说的女孩与小孩了!那么请问女孩、小孩的核心本质是什么呢?就是纯真(纯良、纯朴、自然、天真)。
35、由此可见,道是孔子思想的根本,求道是孔子的最高追求,人生的崇高使命。
36、墨、道两家虽看似主张两极(一维护制度运作,一维护人性自由)。其实却同样把注意焦点放在结构面上。只有孔子看出问题关键不在结构面的制度上,他认为就制度而言,周文是宽紧得宜,符合人性的。(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问题其实是出在动力面上。乃因周文的制度结构是经过周公的创造性设计的,具有人文自觉的稳定性。但周文的动力面却只诉诸亲情的自然血气,那却是有限而无恒的,所以才会日久而弱,地远而疏;诸侯所以会渐渐不敬天子,原因正在于此。所以,孔子认为要救周文之弊,重点不在检讨周文的结构面,而是要开发出可大可久的真实动力来替代血缘亲情,那就是经由心灵的自觉、修养而涌现的道德感情。这正是如《易经·干卦》所说的自强不息、刚健日新的乾德。孔子因此以他一生的内省与实践,实证人人都具有这种内在的动力泉源。这动力泉源孔子便称之为「仁」,「仁」也可以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本质。肯定仁才是对人性的最本质肯定,孔子也因此开发出以仁为核心的人格教育(仁教),创建了以仁为核心的文化传统(仁传统),他自己更是因此成为以仁为核心的「人之典范」。
37、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38、 五十二岁 公元前500年,周敬王二十年,鲁定公十年,孔子在鲁。
39、公哀。齐人,字季次。孔子曾经说:“天下无行,多为家臣,仕于都,唯季次未尝仕。”②可见他很清高,不肯屈节于贵族。
40、既然士是一种可以抽离政治格局(治人或被治)的独立身份,于是通过孔子和他的做人理想,士遂有了一重全新的内涵,就是作人格修养。这立刻影响到君子、小人这对概念也因此有了 一重新的内涵,就是指未接受人文教养(这当然不止六艺,更包涵仁教,也就是人格修养)的小人与已在从事人格修养的君子。君子、小人遂由原来的社会阶层概念蜕变为人格修养的概念。
41、在过郑到陈国时,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可以说是非常落魄,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这段时间是不为诸侯所用,但孔子不为所动,慢慢到了“六十而耳顺”的境界。
42、孔子的生卒年不好记,因为这些数字很普通。但结合孔子的文化成就以及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巨大影响来联想,记忆就变得简单。孔子生下来时,跟普通人家的孩子并没有多少不同。
43、 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说明孔子少年时代曾从事过各种劳动。
44、 冬,阳虎欲去三桓,谋杀季氏未遂,随入讙(今山东省宁阳县西北)、阳关(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以叛。
45、 孔子率孔鲤与部分弟子观鲁桓公庙宥坐之欹器,对孔鲤与弟子们说:“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恶有满而不覆者哉!”他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聪明圣智,守之以愚;功破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荀子·宥坐》)
46、 孔子见卫灵公不能用他,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史记·孔子世家》)由此,决计离卫西去,投奔晋国赵简子。走到黄河边,听说赵简子杀害了两个贤人,不由得临河而叹,返回卫国,然后去卫如曹适宋。
47、 孔子六十三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九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48、当然,孔子所好的学,不是现代西方式的知识之学,而是身心修养、自我实现之学。根据孔子的自述,他对这一点可是诚实肯认,毫不推辞的,例如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要说生命的真诚资质,像我这样的人可说到处都有,他们只是不像我能够通过认真的修养去把这些好资质实现出来罢了!)又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要说人格完美、对社会文化有重大贡献,我是一点儿也不敢当。一定要描述我的为人,那么说我在自我修养和教导弟子上锲而不舍,从无厌倦,也许是勉强可以接受的话!)在后面这一章,孔子不但把所谓学的重心落实在实践(为之)之上,更把学或实践的范围,推扩到包涵学与教两端,也就是所谓「己立而立人,己达而达人」,这样的生命实践,当然会带来自我实现的悦乐。
49、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
50、提到孔子,人人都知道他是至圣先师,是中华文化史上最重要、最伟大的人物。但他为什么重要、伟大?大多数人却不甚了了,甚至心中不免犯疑:他真有这么伟大吗?尤其民国初年受到西方文化的冲激,在科学精神(破除迷信、回归事实)的过度引申之下,疑古成为主流,不止迷信,连正信(真实的意义肯定、心灵自信)都被抛弃了。于是尧被还原为土堆,禹被解释为爬虫(只看见图腾迷信的层面,看不见民族文化精神的寄托),孔子也从圣人的位置被拉下来与诸子并列,乃至与凡民并列了。
51、 冬十二月(周历十二月相当于夏历十月),鲁国发生蝗灾。季孙问于孔子,孔子说:“丘闻之,火伏而后蜇者毕,今火犹西流,司历过也。”(《左传·哀公十二年》)十二月属冬季,不该有蝗虫。孔子认为这年十二月有蝗虫,不是自然界反常,而是司历者算错了时间。
52、经历苦难的孔子,六十八岁回到故乡后,致力于古代文献的整理与编纂,使得在流传过程中文字混乱的“六经”典籍得以很好地梳理,让古代文化得以流传。
53、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54、 第三阶段:自六十八岁(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到他去世,共五年时间。这时,他虽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鲁哀公、季氏最终并没有任用他。他虽然有大夫的身份,有时也发表一些政见,但没有人听从他的意见。他把精力集中到办教育与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上了。这一时期他的学生也很多,并培养出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教育事业。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55、有一次,叶公就曾向子路探问孔子的为人如何?子路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说,就没有回答。后来孔子风闻此事,就跟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跟他说:『我们老师是个一曰一用功起来就会忘了吃饭,从学习中总能领略到生命存在的悦乐因而忘了许多生活上的烦忧,甚至连年龄将老、体貌渐衰都浑然不觉的人呢!」”(「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在这里,我们尤其要明辨,孔子的为学之乐,不是指知性的发现乐趣,也不是指才性的表现兴奋,而是指德性的实存之乐。这是来自超越形躯的有限,体现精神的无限,才有的永恒之感。所以才用「忘食」、「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