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名言名句解释
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因此,“知止可以不殆”是在告诉人们,凡事适可而止。这个道理应用于为人处世上,就是要懂得适时放手,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回复平和。
3、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老聃
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道德经》
5、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以下是老子的名言大全,欢迎阅读。老子的名言大全摘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6、因贪欲过重,追逐名利,贪享过度,耗尽阳气,中途夭折者,十中有三。(老子名言名句解释)。
7、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10、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淮南子·泰族》
11、(译文)老子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物壮则老”,这句话的意思也是在告诫世人要学会适可而止,知进而不知退、知争而不知让,结果往往都是祸患。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13、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4、·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1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17、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18、《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19、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李耳《道德经》
20、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人不应该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也不能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21、《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2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24、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2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
26、(感悟)“所”,意思是处所或地方,这里引申为根基或根本的意思。老子这里所说的“所”指的应是人生的根基。有了人生的根基就会有人生的目的,有了人生的目的就会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因此能够在人生的路上走得长久。
27、凡此两种有贪欲之人,必身心逐于外物,忧苦藏于自心,迷失本性,损伤自己的精气神,以致苦不堪言。
28、(感悟)人要符合天的道,做事达成目的,功业已经到达巅峰时,就引身后退,懂得急流勇退,这是符合“天道”的。
29、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1、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道德经》
3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3、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3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35、上等资质的人在听闻知晓了道以后,立刻会勤勉地去学、去做;中等资质的人听闻了道以后,会半信半疑,认为可有可无;下等资质的人听闻了道以后,就会大声嘲笑,大加讽刺。但如果这等人不嘲笑的话,就不算是真正的道了。
36、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37、天地的大道是对人是没有亲疏之分的,它只会庇佑那些行善正道、顺应天时的大德之人
38、“功成身退”是一种大智慧,它启示我们,当我们有功时千万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动不动就拿“想当初怎么样怎么样”来说话,否则就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危险。功成身退可以保全自身,这是老子教给我们的又一个大智慧。
39、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4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4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3、“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其中盈是充盈、丰满之意。这两句话的道理是相同的,都是在论述物极必反的道理。
44、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45、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道德经》
46、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47、“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第七十九章)
4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49、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5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老子《老子》
52、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5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5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5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58、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指大善的人。大善的人好像是水,水总是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却不与万物相争而以平静自持,甚至甘心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地方。这句话以水的品性来赞扬利他、无私的美德和品格,以及“不争无忧”、“甘于平淡”的精神。
59、这种“无为”、“无欲”、“无私”、“无争”,救治生命本能的盲目冲动,平衡由于人的自然性和外物追逐引起的精神散乱,也是道家哲学的基本内容。。
60、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1、注: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不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62、《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63、这段话的意思是,“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陈鼓应)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无”的作用。“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无”形的那部分很容易被忽视掉。但如今也许人们对老子的这个比喻太熟悉了,所以往往又走到以“无”形来否定“有”形的思路上。要知道,一个碗若没有那陶瓷的部分,便没有碗的概念。因此我们再用“相需为用”来概括这四句话。
64、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6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第四十五章》